“十四五”时期,数字化转型将成为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全国档案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档案事业发展道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档案依法治理为路径,以实现数字化战略转型为关键,加快推进“十四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档案强国。

全国档案数字化公司的业务范围
根据《档案服务外包工作规范第2部分:档案数字化服务》,档案数字化的业务范围包括:
1、档案缩微服务外包。
2、档案数字化加工服务。
3、文书档案整理服务。
4、会计档案整理服务。
5、业务档案整理服务。
6、基建档案整理服务。
7、流动人员档案信息采集服务等。
全国档案数字化服务流程
全国档案数字化服务的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制作档案整理工作登记表,对档案数字化前整理的过程一一进行登记,包括档案分件、页码标注、目录审核修改、页面修整、档案幅面大小、折算数统计(纸张幅面为A3的按2张A4折算,幅面为A2的按4张A4折算,以此类推)等情况,作为数字化其他工作环节的依据。
2、中标单位对档案页码完整性进行检查,对错码或漏码的档案需逐页按要求进行标注页码,区分每件档案的起止页号,且检查档案错编、漏编的页码是否按采购单位的要求进行标注。
3、所需加工的档案案卷没有建立文件目录数据库的,按照《档案著录规则》(DA/T18—1999),依据档案实体逐一进行目录著录。
4、核实档案目录著录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如有不规范、错误的文件题名、责任者、档号、起止页号、文件时间、密级等,或是著录的项目信息不完整的,应依据档案实体对目录数据进行修改、补充。
5、按采购单位档案扫描的要求,中标单位按规范要求进行拆卷,拆卷不得损坏、遗失原始档案。拆卷需逐页清点案卷张、页数,去除金属装订物,务必保持档案完整无损,不得人为恶意损害档案,档案中的精装书籍及成精装书籍状装订、使用胶水粘贴、衣车缝制等不得强行拆散。
6、对页面折皱不平的档案纸面进行平整处理,以消除折角、皱褶及遮字等现象,确保档案扫描质量。
7、对档案的破损、霉坏等需修复的案卷作出评定,并交由采购单位核实、填写备考表,并在档案破损情况登记表登记说明情况,能够扫描的先扫描,贴边、档案页面撕裂等破损不严重的按采购单位要求进行修补处理后扫描,对破损严重无技术能力进行修复的,应先登记并与采购单位协商解决。
全国档案数字化对人员的要求
全国档案数字化对人员的要求如下:
1、必须牢固树立档案质量意识。档案质量的提高,与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有着密切关系。其中,领导的档案质量意识最为关键,领导通知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认清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清档案数字化是大势所趋,要高度重视本单位档案网络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因此要求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档案质量意识,用较高的工作质量来促进档案质量。
2、要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素质,加强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内部人员的制约机制。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具体来说,就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要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档案人精神。档案工作又是一项业务性比较强的工作,档案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对档案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档案工作人员要从搞好档案工作、提高档案质量的角度来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领导要给从事专兼职档案工作的人员创造业务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使他们的业务知识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的要求。
3、要把全面实现档案的价值作为检验档案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每个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要通过加强档案的质量管理,更好地为生产、建设、教育、科研服务,促进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档案的真正价值。
4、要牢固树立“下道工序是用户”的思想。档案是由多部门、多人共同完成的,不同部门、不同工作人员之间能否密切配合,上道“工序”能否给下道“工序”提供高质量的“半成品”,就成为提高档案质量的关键。如果每个上道“工序”都能把下道“工序”看作是自己的“用户”,为下道“工序”提供质量保证,那么,档案的质量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5、要以预防为主,防检结合,重在提高。优良的档案质量是“生产”出来的。根据这一基本道理,档案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把档案管理的重点,从“事后把关”转移到“事先预防”上来。从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