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档案是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各种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文件档案是一种重要的档案资源,可以为各种活动提供历史记录和参考。文件档案通常包括文件、档案、资料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其中文件是最基本的形式。
文件档案数字化是指将文件档案转化为数字化的电子文件。这些数字化的文件可以被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并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和共享。文件档案数字化有多种方式,包括扫描、扫描线性CCD、OCR、数字摄影和数据库等。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文件档案数字化成为可能,并且使得档案数字化成为一种新型的档案信息形态。
文件档案数字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采集档案信息:对纸质档案进行信息采集,包括档案名称、编号、分类、文献类型、主题词、时间、地点等信息。
2、对档案进行扫描:通过扫描设备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生成电子档案。扫描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工作的质量。
3、进行OCR识别:采用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技术对扫描的图像进行文字识别,将图片中的文字转化为电子文本,提高检索效率。
4、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将采集到的档案信息录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便于检索和利用。
5、载体档案的数字化:对纸质档案、档案缩微品、照片档案及录音录像档案等载体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生成电子档案。
6、文件档案数字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可以有效地保存档案信息,提高检索效率,方便利用。同时,文件档案数字化也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和管理,确保信息的安全和完整性。
文件档案数字化的主要流程
文件档案数字化的主要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出库:需要对每一本档案材料做出库登记、入库盘点、双方核对、验收移交。
2、整理编码:对接收的每本档案材料进行核查与整理,比如拆除材料纸页上旧的装订、对存在破损或未达扫描标准的材料进行技术修复,编制材料的类号和页号,整理编码完成后仔细核查准确,防止漏编错编。
3、电子目录的录入、校对、调整:将每一份档案纸质材料编制对应的电子目录,对完成的目录进行校对,确保转确率、避免出现错别字等,还要核查档案材料的形成日期、材料具体页数是否有误。
4、档案文件扫描:要将全部档案材料逐件按照顺序扫描,形成档案材料电子档原始图像。
5、原始图像制作、数据初审、高清图像刻作:对原始扫描图像进行修整,比如在不影响材料内容的前提下对纸张的破损、遗留的装订痕迹进行修理;修整后要对电子数据进行核查核对,作图像高清刻作。
6、重新装订并检查。
7、数据总审入库:对数字化处理后的档案材料进行质量审查和入库处理,包括数据的验收、整理和入库等。
8、文件档案数字化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和管理,确保信息的安全和完整性。
文件档案数字化对人员的要求
文件档案数字化对人员的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牢固树立档案质量意识。档案质量的提高与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密切相关,领导的档案质量意识最为关键,要高度重视本单位档案网络信息化、数字化建设,认清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清档案数字化是大势所趋,要用较高的工作质量来促进档案质量。
2、要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素质,加强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内部人员的制约机制。具体来说,就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档案人精神。档案工作又是一项业务性比较强的工作,档案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对档案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档案工作人员要从搞好档案工作、提高档案质量的角度来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领导要给从事专兼职档案工作的人员创造业务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使他们的业务知识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的要求。
3、要把全面实现档案的价值作为检验档案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每个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要通过加强档案的质量管理,更好地为生产、建设、教育、科研服务,促进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档案的真正价值。
4、要牢固树立“下道工序是用户”的思想。档案是由多部门、多人共同完成的,不同部门、不同工作人员之间能否密切配合,上道“工序”能否给下道“工序”提供高质量的“半成品”,就成为提高档案质量的关键。如果每个上道“工序”都能把下道“工序”看作是自己的“用户”,为下道“工序”提供质量保证,那么,档案的质量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要以预防为主,防检结合,重在提高。优良的档案质量是“生产”出来的。根据这一基本道理,档案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把档案管理的重点,从“事后把关”转移到“事先预防”上来。从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
总之,文件档案数字化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需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也需要加强档案管理制度建设,确保档案数字化工作的质量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