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档案数字化系统
档案管理数字化如何实现
一、文书处理以及归档开展数字化管理
档案工作最基础的内容是文书工作,而文书工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档案工作的质量与效果。因此,为了满足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应用计算机能够完成文件登记工作,并按照批办次序在局域网范围内依次传阅,并提前设定好催办时间。如果不能按时返回传阅文件,催办程序会向承办人发出相关信息,提醒其要及时进行文件阅读,在完成对文件的处理后进行预立卷整理,减轻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二、 加快系统工程建设
档案电子化建设涉及了总体设计、软件开发、扫描录入、档案整理、光盘备份、设备选型以及查询管理等多项内容,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实现海量档案信息高效录入与保管,系统会利用磁盘阵列存储、双服务器以及高速扫描仪等实行集中扫描,并通过光盘与磁带等对文字资料等进行双备份,避免出现资料丢失问题。
三、 构建信息技术支撑系统
1. 系统要具备平滑升级能力
信息技术支撑系统将光纤与磁盘阵列相连接,从而为系统高性能提供重要保证。此外,通过扩展模块应用,可以大大扩充系统存储容量。存储系统本身要具备良好的可拓展性,实现在线扩容的同时具备保护功能。
2.系统要具备良好的可靠性
信息技术支撑系统应用的各种磁盘阵列产品包括电源、阵列控制器、链路控制器、风扇以及双口光纤硬盘等,在硬件组成以及结构等方面需要采用冗余设计,避免存在单点故障,从而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此外,就磁盘阵列而言,需要运用各类PAID保护级别,满足不同用户的实际需要。系统对硬件要求非常严格,需要硬件支持热插拔,从而为系统应用的连续性提供重要保证。
四、 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作为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与实施者,其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使其能够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熟练应用档案数字化技能。此外,在全新发展时期下,作为一名档案管理人员,有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习各种技能技巧,做好档案资料保密工作,为顺利进行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贡献自身的力量。安全是对档案管理工作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档案管理人员要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做好档案资料的保存工作,从而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提供重要保障。
五、 加大设备引进与更新投入
设备是档案数字化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影响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推进数字化档案管理进程中,要加大设备投入,积极引进现代化设备,及时更新计算机系统与程序。除了要做好软件设备的更新工作,还要更新落后的硬件设施,并加强对硬件设备的保养,这样不仅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期限,还可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此外,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要善于吸收与借鉴优秀的经验,注重资源转换与共享,建立健全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从而提高档案利用率。
求档案数字化的简述,有什么好的档案数字化加工软件?
你好!
档案数字化其实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档案数字化工作所涉及的环节多、工作量大,并非只是简单的做扫描、修图的事情,现场要监管好数字化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确实是需要一套专业的加工软件来完成这些工作。
数字化加工软件应具备流程定义、任务分配、过程跟踪、质量检测、成品制作、数据验收、数据备份、统计分析等功能,并分别设置管理员、保密员、审计员,并实行“三员分离”。
一款比较好的加工软件必须具备这三点:第一,集成了目录著录加工、扫描加工、员工管理、转换工具、报表打印等,涵盖了数字化加工过程所需的所有应用工具;第二,日常管理统计便捷:员工账号管理、权限管理、访问管理、日常量实时统计等;第三,加工过程安全可控:可以限定岗位的访问数据范围,成果提交后不可见。扫描日志监控每一页原文的动态,精确到秒级的记录,可以随时追踪东西;账户监管、登录、退出、操作过程全程记录;第四,本系统可自适应不同项目,不同的工序组合。
这些是我们日常的经验所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档案管理的数字化管理系统有哪些
档案管理的数字化管理
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的活动。包括:档案收集、档案整理、档案价值鉴定、档案保管、档案编目和档案检索、档案统计、档案编辑和研究(见档案文献编纂)、档案提供利用。
这8项工作的划分只是相对稳定而不是绝对的,也有分为 6个环节的,也有分为基础工作和利用工作两大部分的。由于现代档案管理工作已成为复杂的系统,故也有按多层次进行划分的方法。其第一层次分档案实体管理和档案信息开发两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又下分若干层次小系统。
档案实体管理分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等工作环节;档案信息开发又分信息加工和信息输出两部分,信息加工由编制目录、编辑文献汇编和编写参考资料构成,信息输出由提供阅览、复制、咨询、函调、外借以及出版、展览等多项服务活动构成。
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的管理系统
主要实现干部人事档案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对干部档案及材料的收集、鉴别、整理、缺少材料登记、干部任前审核、档案转递、统计、查阅等业务处理功能。档案采集系统数字化档案采集系统主要批量完成对纸质档案材料的数字化采集处理功能。系统提供了目录编辑、档案采集、数据审核三大功能,并利用现化代网络技术,实现多人多客户端,对多本档案,不同材料同时采集处理能力。档案查阅系统档案查阅系统以组织系统专用网为网络基础,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架构,在组织系统内部实现了本地及远程查档、阅档功能。系统在安全方面进行了多方考虑:可按日期、时间或长期有效等多种方式,完成阅档授权;阅档过程进行详细的日志记录;信息采用加密信道传输等多种方式,使系统运行更加安全可靠。
档案数字化具体流程是怎样的?
所谓档案数字化是指用计算机技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处理过程。纸质档案数字化就是采用扫描仪或数码相机等数码设备对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将其转化为存储在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上并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图像或数字文本的处理过程。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基本原则是使档案信息资源能准确、方便、快捷地提供利用,使可以公开的档案信息资源得到共享,以满足社会或行业对档案利用的需求。
1、数字化加工流程
纸质档案数字化加工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档案整理、档案扫描、图像处理、图像质检、档案装订、目录建库、数据挂接、数据验收、数据备份、成果管理等。
2、数字化建设的目标
数字化建设的目标是使档案馆(室)现有的档案文件资料全部实现数字化处理,建立健全档案目录数据库、现行文件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照片、音频、视频等),通过数据接口和政务办公系统连通,用先进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提供安全、高效的管理和利用,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
3、数字化的意义
1)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档案利用成本
数字化加工项目完成后,社会公众(开放档案)和单位的各级领导、各部门或下属单位都能通过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即时查询利用所需要的电子文档数据原文(件)信息,避免了传统档案利用方法对档案资料实体的多次辗转所造成的大量时间浪费和重复劳动现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档案信息利用的成本。
2)最大限度保管和保护库存档案实体安全
由于传统的档案保存方式一直采用纸张保存和目录管理,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库存空间,而且利用仍需到库房,管理成本高,档案易受损,如纸张发黄、发粘、发脆等。因此目录级档案管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档案原件易损坏等问题。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可以通过权限控制直接在网上查阅打印,减少了对库存档案的调阅次数和复印次数,降低了库存档案的老化速度,解决了档案反复借阅利用和档案保管的矛盾,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对库存档案进行有效的保管和保护,确保档案实体安全。
3)阳光政务提升形象
库存档案实现数字化、电子化管理,既是各级档案管理部门贯彻科学发展观,又是促进档案管理信息化、现代化的具体举措;既是实际工作的需要,也是亮点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数字化项目完成后,不仅档案管理和利用手段实现了现代化,档案利用效率大大提高,档案发挥的作用显著,还可以大大提升单位形象,符合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整体发展要求。
气田工程地质档案数字化管理与二次开发利用
叶翠莲 乔智国 林永茂
(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工程技术研究院 达州 635000)
摘要 本文对气田工程地质档案的数字化建设过程进行了阐述,针对气田勘探开发特点并结合生产需要,介绍了档案数字化处理方法、网络数据库建设及数字化档案管理方法,在数字化档案建设的基础上,对工程地质档案进行二次开发利用,建立了工区三维GIS地图信息系统,并在工程设计编写过程中进行了初步应用。
关键词 气田 工程地质档案 数字化管理 二次开发
引言
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将形成涉及地震、钻井、完井、测井、固井、测试及生产信息等众多工程地质资料。这些资料既是气田勘探开发过程的真实记录,也是地质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是属于国家的宝贵财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化程度逐步普及,传统的纸质档案资料管理方法已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加快工程地质档案数字化网络建设,促进档案信息的共享与利用已成为新时代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1]。
1 气田工程地质档案数字化建设
气田工程地质档案资料涉及众多专业,涵盖了气田勘探开发的全过程,档案资料庞杂,类型众多。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方式存在人工检索效率低、查阅不便、易损坏、占据空间大等缺点,数字化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将彻底改变档案的利用方式,突破纸质档案利用的局限,促使档案管理从档案的保管、利用职能向信息采集、管理和信息服务职能转变。气田工程地质档案数字化建设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1 档案的数字化处理
工程地质档案的数字化处理是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基础。档案的数字化处理主要包括如下内容:①对库存资料的清理与分类。根据馆藏资料内容划分为书刊类、地质科技档案类、图件类、基建档案及学术研讨报告等类别。②将不同类别的资料目录进行数字化处理。地质档案资料目录数字化的目的是为了建立机读目录和目录数据库,利用人工将大量的档案信息进行著录、标引和录入。在进行档案目录数字化过程中,应严格规范档案信息的著录标引及其机读目录数据的录入工作,以建立高质量的档案目录数据库[2]。③进行档案全文数字化,将上述不同类别、不同载体形态和记录方式的地质档案资料通过计算机录入、扫描、转化处理等方法,把文字、图件、图表、图像和声音等工程地质资料信息转化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文件,并存贮到磁盘和光盘等物理载体上。同时依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对新产生的各类资料实施纸质资料和电子文本资料同时上交和汇交,对新资料进行分类、归档和存储等处理。纸质地质档案资料经过计算机一系列的数字化处理后生成数字化档案(即电子档案),为实现工程地质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保存管理、借阅查询、开发利用和复制等数字化管理建立基础。
1.2 网络数据库的建设
网络数据库的建设是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技术手段。与传统载体的档案相比,数字化档案的最大特点是能够通过网络迅速流动,因此需要从功能、可操作性、标准化、稳定性、安全性和功能的扩展性等方面来综合考虑,建立实用的档案管理系统。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在考查、借鉴了当前国内先进的档案管理软件的基础上,依据生产生活实际情况,结合地质资料管理条例要求,利用ASP.NET网站及SQL Server数据库开发技术,自主开发研制了一套“中国石油化工股份西南油气分地质资料管理系统”。该系统将数字化档案划分为地质科研档案(包括油气田开发类、科学技术研究类、测绘类等)、光盘备份、书刊类、图件、基建档案、学术研讨报告及多份库共七大类资料,包含了资料上传、资料检索、借阅资料、资料下载、新到资料查新等7个子系统(图1),针对作者、编著时间、主题词或摘要、其他检索词及组合条件等内容实现了模糊查询、全文查询和精确查询的功能,选中检索到的目标文件可以进行资料借阅申请或在线阅读等功能。
图1 地质资料管理系统组成
1.3 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气田工程地质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成果体现。与传统档案资料管理方法不同的是,档案资料的数字化管理是与计算机、电子档案、数据库和网络紧密联系的。在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将产生工区地震原始资料、单井钻完井及投产的各种原始资料、相关科研成果报告等各类工程地质资料。这些资料分别由设计、施工及研究单位提交至档案管理中心并经过档案管理中心严格检查验收合格后,由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档案资料及时进行分类、编号、立卷、归档,并对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将形成的电子档案上传至网络数据库,提供对归档文件的信息查询、借阅、下载等数字化管理[3],其管理流程详见图2。
图2 气田工程地质档案数字化管理流程图
2 气田工程地质档案二次开发利用
随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深入,用户已不仅仅满足于历史资料的信息查询服务,更希望能够对已有数字化档案进行二次开发,充分利用数字化档案对现实工作提供帮助,甚至完成部分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随着中石化西南油气分油气勘探开发步伐的加快,各类施工设计的编写任务日益增多。为了规范化设计编写过程、提高设计编写效率、保证设计质量,西南油气分在现有工程地质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发了西南油气分工区三维GIS地理信息系统(图3),并在工程设计编写过程中进行了初步应用。
建立的西南油气分工区GIS地理信息系统在卫星地图的基础上增加了工区输气管线、井位部署、道路交通信息、井场环境信息等不同同层标签。通过选择不同标签,可以叠合显示相关图层数据,并能够实现相关地图信息的放大、缩小、移动、截屏保存等功能,能够为井位部署、输气管线布局等决策提供直观的参考依据。另外,在GIS地理信息系统中,还加入了已有井的井史资料,主要包括钻井、完井、测井及测试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在编写新井钻井地质设计时,可以通过选择相邻井,对预钻井进行构造图、层位对比图的绘制,自动形成预钻井地质构造特征等基础信息,并可自动生成文本文档,初步实现了钻井地质设计的自动化编写。
图3 西南油气分GIS地理信息系统
3 结语
气田工程地质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是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对档案资料的分类整理、数字化处理并充分利用网络及数据库技术,把传统的档案信息管理与网络化数字化管理相结合,实现了气田工程地质资料的数字化管理。经授权许可的使用者足不出户便可查阅或下载相关资料。在档案资料数字化管理的基础上,针对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开发了工区三维GIS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工区井位、管线分布等信息的直观显示,同时利用已有井井史资料,初步实现了钻井地质设计的自动化编写,有效降低了劳动强度,实现了地质档案的二次开发利用,为气田工程地质档案管理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
参考文献
李婕,沃恒怒.地质资料数字化的作用及推进数字化工作的途径.地质学刊,2008,(4):340~342
肖希明,孟雪梅等,信息资源建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278
金华英.初论地质档案资料的数字化管理.贵州地质,2008,(2):158~160
朱毅.NET程序员面试指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