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时代,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转型已成为提升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关键举措。浙江省作为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近年来在档案数字化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纸质档案整理与扫描作为档案数字化的基础环节,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纸质档案管理中的诸多问题,还能为档案信息的高效存储、快速检索和安全共享提供有力保障。
浙江纸质档案整理扫描的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纸质档案扫描过程不规范。纸质档案扫描录入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档案整理、扫描准备、正式扫描、图像处理。其中,档案整理和正式扫描是互相牵连又最容易出现问题的两个环节,主要表现为:
① 漏扫、多扫与重复扫描问题。由于档案整理不规范,扫描时扫描人员为了追求扫描速度很容易忽视扫描原件的内容,出现漏扫档案文件资料、大图纸信息、对列为不进行数字化处理的对象进行扫描和重复扫描同一份档案文件。
② 参数设置问题。虽然国家、地方规范标准对纸质档案扫描的色彩模式、分辨率等参数设置方面给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均不是明确细致的,例如《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中提出“特殊情况下,如文字偏小、密集、清晰度较差等,可适当提高分辨率”。在档案部门实际扫描的工作中,文字大小、密集、及清晰程度都需要各单位扫描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主观判断。
③ 数字化过程中对原件的损害问题。实施档案数字化扫描前,须对原有档案进行拆封、编号、标记等一系列的处理工作,此过程如操作不当会造成档案的损害与混乱。
第二,软、硬件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软硬件基础设施是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必不可缺的基本条件。很多单位档案管理员或负责人缺乏档案专业知识,同时经费下拨速度慢,不能及时到位,造成所需的一些档案数字化软、硬件基础设施配备不齐全。
浙江纸质档案整理扫描的未来长久发展的对策:
1. 明确设置扫描参数。在扫描前要依据为《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及《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指南》中的相关要求,针对不同类型档案的扫描方式、扫描色彩模式、扫描分辨率、图像存储格式进行判断和设置,使得不同纸质档案经扫描后图像的清晰度与存储大小达到最佳平衡点,既有利于节省计算机存储空间,又能够清晰完整地保存图像,方便档案信息资源的传输、存储、共享和利用。
2. 加强扫描过程中档案的保护。扫描过程中,翻动纸张时,不要用力过度,注意保护脆弱纸张;仪器盖压制档案时要轻放轻拿,不要因为用力过猛损害原件;如纸张过大,而扫描仪比较小的情况下,需采用分块扫描,过大的纸张不宜折叠,应保护档案原件。
3. 提高扫描人员专业水平。造成档案文件漏扫、多扫、重扫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档案整理工作不规范;二是扫描过程中扫描人员人为失误。因此,除了重视扫描之前做好档案整理工作,还应该加强对扫描人员关于操作流程与标准的培训与传达力度,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责任心,确保他们熟练掌握操作流程、熟知有关标准要求,从主观上彻底消除扫描中因失误而造成的漏扫、多扫和重扫的问题。
4. 做好扫描后期管理。将扫描后的图像内容与档案原件进行校对,这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校对工作要根据加工进度按阶段进行,绝不能在最后阶段集中突击校验。首先,核对案卷原件与数字化后的档案内容,保证图像质量。主要包括扫描文件清晰度的检查及扫描图像是否有歪斜现象,进行纠错及纠偏处理。其次,对合成的图像逐项核对,确保内容完整一致。
最后,浙江纸质档案整理扫描工作的持续推进,标志着浙江省档案管理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通过专业的整理和扫描技术,浙江省不仅实现了纸质档案的高效存储和快速检索,还为档案信息的长期保存和安全共享提供了有力保障。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不断融入,浙江纸质档案整理扫描服务将继续深化技术创新,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数据质量,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与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