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已经进入了档案管理数字化的时代。所谓数字化是指运用数据库、数据压缩、数字扫描等技术手段,将纸质、声像和已经归档的电子文件,组织成信息资源库。档案信息数字化其目的是为了达到档案管理和服务方式的数字化,加快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建设,实现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数字化是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提高档案系统整体功能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手段。然后,面对时代潮流,由于思想不够重视、地区经济发展不协调、技术手段落后以及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等等一系列原因,我国的档案信息数字化发展还十分落后,目前,我国数字化档案高效扫描工作发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缺乏统一的具有信息管理功能的档案软件。档案部门使用的计算机型号、规格不统一,各自开发的软件没有通用性,缺乏一个既适用于文件检索又可用于档案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由于没有统一性和信息管理功能,影响了利用电脑完成信息管理的相关工作,不能够快捷的出版信息编辑成果,制约了档案的数字化进程。
2. 缺乏标准化、规范性的基础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基础工作是档案信息管理数字化的前提。由于各种原因馆藏室档案业务基础工作缺乏规范性,案卷质量不高,系统软件移植性较差,档案的录制细则兼容性不强;档案自动化工作没有统一的标准,制约了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发展。
3. 缺乏与数字化管理相适应的档案整理标准和规定。现行的档案技术水准、组织工作程序标准没有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特点和发展去考虑,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归档“文件资料”是磁盘、光盘和电子文件等,现行的档案整理、分类方法、著录标准等有关规定与档案管理数字化已不能完全适应。
4. 缺乏现代化高素质的档案信息管理人员。实现档案的信息数字化,首先要有现代化的、高素质的档案工作管理人员,要精通档案管理业务,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安全防范等技术,并能及时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最新信息和技能。目前,很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化高素质的档案工作管理人员,其中档案管理和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奇缺,大部分的档案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过低,不具备现代化高科技操作技能,即使引进了现代化设备,仍然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就更谈不上档案信息的数字化了。
为了促进数字化档案高效扫描,相关部门和外包公司需要积极采取以下措施:
1. 采取统一档案数字化标准建设模式 统一档案数字化标准建设模式也是档案数字化建设 过程中重要的技术路线之一。借助于档案管理资料最优化管理模式,需要采取统一的管理标准,确保规范化管理的流程要求。单位要充分理解国家颁布的相关技术标 准与规范要求,结合本单位档案管理的实际需要对流程与内容进行优化、升级,做好发展技术规范与标准化构建,切实满足档案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这样才能够更好满足整体建设的目标,推动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2. 推动档案数字化资源共享推动档案数字化资源共享,基本工作是资源库的建 设。在档案基本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数据库建设、档案目标建设、全文数据库建设与多媒体数据库建设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为了提供更为高效的管理流程,还需要做好特色资源库的建设与规划,满足基础信息数据与综合管理数据控制要求。一些特色资源数据库更需要结合单位实际的运行管理需要与管理流程特征,关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流通方案,这样才能够确保数据 库的构建水平。与此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改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构建能够覆盖全校范围的档案管理体系,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做好结构优化,满足资源共享与全面应用的需要,为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3. 强化档案数字化建设队伍的构建,进一步改善数字化队伍建设,确保档案管理质量才能够满足档案数字化建设体系的构建要求。目前来看,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人才队伍构建不合理问题十分突出,为了解决该问题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具体工作:一是关注专业人才的引进,构建长效人才引进管理机制,借助专业人才引入来实现持续新鲜血液的补充,确保队伍的组织合理性;二是对现阶段管理队伍进行业务培训与升级,可以通过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与技术指导方式来对队伍进行重构,提升人员专业技能水平,满足先进管理理念与管理技术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