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资料
所谓资料整理主要是指对文字资料和对数字资料的整理。资料整理是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审查、检验,分类、汇总等初步加工,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并以集中、简明的方式反映调查对象总体情况的过程。
资料整理是资料研究的重要基础,是提高调查资料质量和使用价值的必要步骤,是保存资料的客观要求。资料整理的原则是真实性、合格性、准确性、完整性、系统性、统一性、简明性和新颖性。
整理分类
社会研究所搜集的资料一般可分为数据资料和文字资料。前者是通过结构化的调查问卷及访问表格得来的,它涉及大量调查对象,对此可进行统计分组和汇总;后者多为无结构的观察、访谈材料和文献资料,一般是少数典型或个案的材料。这两类资料的整理过程大致相同,但整理方法不同。
整理资料的方法
资料的加工整理是科研的重要辅助工作。为了便于对资料的分析研究,把搜集的片断、零乱的资料按不同的研究任务和性质,采用核对考据、挑选淘汰、汇总统计加工的方法进行加工整理,是特别需要的。核对考据是把资料进行核实、鉴定,了解它的真实性、科学性、整体性和可比性等。之后,应对搜集的资料进行选择、淘汰。在此基础上,把大量分散、零乱的、片断的同类资料综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系统的,一目了然的统一体,以便对资料进一步研究分析。最后,对加工整理出来的资料分门别类地登记保管。
所谓资料,一般是指具有一定理性认识价值和学科特定内容的信息形式,广义的资料包括文字、数字、图表、符号、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磁盘等,狭义的资料一般仅指文字或印刷品内容。
二.资料和文献的搜集和整理
(1) 通过图书馆搜集资料
(2)通过个别交流来搜集
(3)通过个别交流来搜集
①通过相关词运用搜索引擎查询相关网页、网站,再查询相关资料,并把有用的下载,编辑整理成文档,存于磁盘或打印
②访问一些专门的网站,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点击所需相关内容,查询相关资料并选择下载、保存。
二)整理
整理资料是继搜集资料之后,作为科学研究操作程序的继续,是一种对于有价值信息的自觉的加工与管理。整理资料的目的是为了便于保存与应用。其通常步骤为:
1. 分类
分类是管理的开始。这里指的是在特定的专题中,建立资料的种属关系。资料的整理工作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研究结论最终是从观察、调查、测量中获得的事实资料中分析并推论出来的,被整理的事实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准确,将直接影响到结论是否正确、可靠,所以说,做好资料的整理是做出科学结论的前提。而资料整理的核心工作就是资料分类。要进行资料分类首先解决按什么标志分类,而分类标志就是资料分类所依据的特征
如何分类、整理资料?
对拥有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不仅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序,还可以让我们增加对生活的掌控感。在进行分类和整理的时候,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常用、不常用原则
我们之所以要整理资料,就是为了清除地知道自己拥有哪些资料,同时在用到的时候可以方便取用。
所以在分类的时候,我们要根据常用和不常用的原则进行划分,把那些常用的资料放在随手可以拿到的地方。
而那些不常用的则可以根据使用频次依次划分放置地点。
如果是电子资料,那记得把常用的单独设置一个文件夹,这样减少访问的操作步骤,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2、划分类别不宜过细
虽然良好的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整理资料,但是过于细致的分类反而会给我们查找资料的时候增加困难。
所以可以按照大类去划分,有些常用但是难以区分类别的资料可以笼统放在一个位置,但这类内容不宜过多。
具体的划分粒度,需要根据个人的使用情况进行权衡把握。
3、做好索引备份
如果是纸质资料,太多分类过后一定要做好索引工作,否则时间一长很容易忘记哪一类内容放在哪里。建立明确的索引,配合文字的说明,可以为找资料缓解很多压力。
如果是电子资料,一定要记得做好备份工作,尤其是对于重要的资料,更要养成定期备份的习惯,防止资料的损失。
资料整理的内容
资料整理的主要内容有: 原始资料整理、样品分析质量评定、背景值和异常下限的确定、数据处理、地球化学图表的编制,以及报告的编制等。除上述内容外,其他内容另立章节叙述。
1.原始资料整理
化探原始资料具有长期使用价值,应进行审核、整理,并妥善保管。原始资料包括:各种样品和标本、野外记录、送样委托单、各种样品和标本的分析和鉴定报告、各批次的内检和外检结果及分析说明书、采样位置图、异常检查和验证的所有资料、各种统计分析计算资料、测量资料,以及所收集的前人资料和文献等。
各种原始资料都应清理、审核、登记和造册,确保其系统性与完整性,并由专人保管,建立使用制度。
2.报告的编制
化探报告是整个野外和室内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报告内容应真实反映客观情况,各种论点应以充分的实际资料为依据,并与各类图表互相印证。报告可参照下列提纲编写。
(1)工作概况
1)各类样品采集数和采样密度;
2)采样和样品分析质量综述;
3)采样布局;
4)各类异常数、异常总数、见矿异常数和矿产种类。
(2)资料整理方法
1)数据处理的方式、方法和所用指标;
2)背景值和异常下限的确定;
3)异常筛选和评价方法。
(3)异常
按异常分类分别叙述,主要内容是: 该类异常所处地质条件,异常分布情况,用已知矿产情况和检查成果评述该类异常成矿地质条件和地球化学特征等。
(4)成矿预测
主要是从地球化学特征评述工作区成矿规律,并进行成矿预测。
(5)存在问题及建议
报告中所用异常分类(摘自 “物探化探生产技术管理制度”): 凡经确定的物探化探异常,无论已达到的工作程度如何,均应综合考虑其地质起因、地质找矿意义和工作(认识)程度,按以下标准分类,并在以后随着工作程度的提高和认识的深入,继续考虑其类别归属,必要时应及时更改。
甲类异常: 见矿异常。
按其在矿的发现和评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分为两个亚类:
甲1类异常: 据已发现了矿或扩大了已知矿的储量远景的异常。具体包括: 过去无矿产情报,后发现了有用矿产的异常; 过去有矿产情报但未评价,后肯定为有用矿产的异常,原为已知矿,后较大地扩大了矿产储量的异常。
甲2类异常: 反映了已知矿床,在矿床发现和评价中未起过显著作用的异常。
乙类异常: 对找矿和解决其他地质问题有意义的异常(包括推断的矿致异常)。分为三个亚类:
乙1类异常: 反映了已知矿化、矿点、矿床或对成矿有严格控制作用的地质体、地质
构造部位或构造型式,但从异常的分布范围和强度等特征来看,还可能有新的重要发现的异常。
乙2类异常: 反映超基性岩体等可能含矿、控矿或对找矿有其他指示作用的地质体、地质构造部位或构造型式,或反映对解决其他地质问题有指示作用的地质体、地质构造部位或构造型式,但尚未发现赖以做出肯定或否定推断的直接证据的异常。
乙3类异常: 推断的矿致异常,或推断的反映含矿、控矿或对找矿有其他指示作用的地质体,地质构造部位或构造型式的异常,以及推断对解决其他地质问题有指示作用的地质体、地质构造部位或构造型式的异常。
丙类异常: 性质不明异常。
分为两个亚类:
丙1类异常: 已进行了较充分的物探化探工作,但由于各种原因,仍不能判定其性质,不能排除其在找矿和解决其他地质问题方面的意义的异常。
丙2类异常: 物探化探工作不够充分,尚解释不了的异常。
丁类异常: 有充分资料,按目前的认识水平和地质需要,认为其在找矿和解决其他地质问题方面均无意义的异常。
如何整理工作资料
工作中经手的资料杂乱无章,想要整理却无从下手,各类电子文档布满电脑桌面,看的眼烦心烦。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整理工作资料才会让自己更轻松。
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资料的归类。根据自己的工作内容,划分若干个一级文件夹。将经手的工作文档按照内容存入不同的文件夹,以便后期查找。
把资料进行轻重缓急划分,然后再进行归类保存整理在一级文件夹中按照年份,再划分若干个二级文件夹,进一步将工作文档按年份细分。在文档的标题前标注具体年月日,以便理清文档的先后顺序。当天完成的文档最好当天归档,以免日久遗忘。
我们都知道文档有多个版本,所以一定要注意标题末尾标注版本号以作区分。建议制定一套统一的版本管理规则,以免出现版本混乱的情况。
最后一点还要注意,在我们整理工作资料的时候。为了避免文件存档冗余,定期清理各文件夹,将对未来工作无效的文件进行清除。
一般的工作资料是指详细资料,比如籍贯、性别、年龄、从业时间、文化程度.以及你的目标要求。当然工作性质不同,那么工作资料的分类也是不同的,所以工作资料到底是指哪一块需要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