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档案数字化的范围
传统载体档案是需要进行数字化。
档案数字化是利用计算机等技术处理手段将经过鉴选、原本存储于传统载体上的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转换并加以存储、保护、检索利用的系统工程。
科学圈定优先档案数字化的范围,剔除重复和无用档案,保证数字化的质量和效率,档案鉴定必须先行一步。同时,档案鉴定业务还必须延伸至新进馆各类档案(包括电子档案),符合进入数据库条件的即时著录到对应条目,尽量避免先收集归档然后再编研和数字化处理等重复劳动。
档案数字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标准规范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1、
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和档案数字化设备。它是档案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基础条件,只有建设先进的档案信息网络,才能充分发挥档案信息化的整体效益。
2、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档案信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之一,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成败的关键,也是衡量档案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内容包括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电子文件的采集和接收。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形式包括馆藏档案目录中心数据库建设、各种数字化档案全文及专门数据库建设。
3、应用系统建设。应用系统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档案信息的收集、档案信息的管理、档案信息的利用、档案信息的安全等方面,它关系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与质量、集中体现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效益和档案信息服务的效果。
4、标准规范建设。是对电子文件的形成、归档和电子档案信息资源标识、描述、存储、查询、交换、网上传输和管理等方面,制定标准、规范,并指导实施的过程。档案信息化的标准、规范相当于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交通规则”,对于确保计算机管理的档案信息和网络运行的安全、畅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5、人才队伍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它不仅需要档案专业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更需要既懂档案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传统载体档案是否需要进行数字化以考虑利用需要及载体保护为前提是否正确
传统载体档案是否需要进行数字化以考虑利用需要及载体保护为前提正确。
鉴定先行,是保证档案数字化质量的内在要求。馆藏档案数字化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挑选什么档案进行数字化?科学圈定优先档案数字化的范围,剔除重复和无用档案,保证数字化的质量和效率,档案鉴定必须先行一步。
从实践经验看,档案鉴定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利用优先原则。方便人民群众利用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目标追求。档案鉴定应根据利用者的要求和想法,对本馆(室)档案利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综合档案利用的频次,制定数字化实施方案,优先对重复利用率高的常用档案,特别是民生档案进行鉴定和数字化处理。
反映历史原貌原则。档案鉴定是数字化前对档案信息的提炼,特别是对于那些原来臃肿庞杂的案卷,更要舍得下狠心,剔除重复、无用或者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文件,使经过鉴定后的档案组合非常精炼,最集中地反映历史活动的真实情况。当然,鉴定必须持谨慎态度,不能背离客观真实的历史。
系统分析原则。在档案目录编研、专题专库分类上必须体现系统思维,力求做到对各个时期、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各类载体档案材料的处理标准一致。在单个档案鉴定中,也要注意系统性、完整性,切不可孤立地抽取个别重要文件进行数字化处理而使其失去与一组文件的内在联系,因而影响到档案的整体价值。
成本控制原则。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传输网络和平台,统筹本区域各类档案馆(室)资源,发挥专业档案馆、技术团队优势,共享人才和技术资源,分级分工负责档案文件的收集、整理、鉴定、归档,避免档案重复鉴定、重复数字化处理等无效劳动,努力实现低投入高效率。
保护优先原则。数字化存储技术开辟了档案保护和利用的新途径。对珍贵档案、濒危档案的鉴定和数字化处理,可以减少原件使用,降低人为损坏,是对重要档案最经济和便捷的保护方法。
安全保密,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底线:
网络环境下,档案存储和利用都面临安全和保密问题的考验。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成果依赖于数字化设备而存在。由于数字化文件所依赖的技术和设备更新换代快,加上数字化档案的易更改、易复制等特点,给数字化档案的保护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必须选择不同载体进行数据备份、脱机存储。
比如,采用移动硬盘、光盘、服务器备份等方式保存档案信息。其次,还可以采用“异地备份”的存储方式。由于档案的不可再生性,保证档案在任何情况下都处于安全的状态显得十分重要,一个档案馆所有的馆藏档案都保存于一个地方,方便管理和利用,但是安全性不够。因此,对本级重要档案及电子文件实行异地备份,对重要的电子文件还要实行异质备份。
对于涉密档案,无论是在数字化处理环节,还是在网络环境下,都必须有足够的保密意识,加大安全保密执法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和排除隐患,堵塞漏洞,严防档案损毁和失泄密事件发生。要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保密规章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同时,要切实改善档案保管保密条件,建立健全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档案安全防范体系。
档案数字化是大势所趋,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让利用者能够突破时空的界限,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检索和利用所需的信息,使档案信息资源更广泛更高效地服务于社会各方面的需求。
档案数字化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基本原则:
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基本原则是使档案信息资源准确、方便、快捷地提供利用,使可以公开的档案信息资源得到共享,以满足社会对档案利用的需求。
2、数字化对象的确定原则:
应当对所要进行数字化的对象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利用方法进行确认,只有符合一定要求的纸质档案文献才能进行数字化。
3、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原则:
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必须符合国家档案开放规定以及有关规定。
4、价值性原则:
属于归档范围且应永久或长期保存的、社会利用价值高的档案可列入数字化加工的范围。
5、安全保密管理原则:
确保档案原件和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
6、完整性原则:
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各个环节均应进行详细的登记,并及时整理、汇总,装订成册,在数字化工作完成的同时建立起完整、规范的记录。
扩展资料:
档案整理的步骤:
1、目录数据准备:
按照《档案著录规则》(DA/T18)等的要求,规范档案中的目录内容。包括确定档案目录的著录项、字段长度和内容要求。如有错误或不规范的案卷题名、文件名、贾任者、起止页号和页数等,应进行修改。
2、拆除装订:
在不去除装订物情况下,影响扫描工作进行的档案,应拆除装订物。拆除装订物时应注意保护档案不受损害。
3、区分扫描件和非扫描件:
按要求把同一案卷中的扫描件和非扫描件区分开。普发性文件区分的原则是:无关的重份的文件要剔除,有正或件的文件可以不扫描原稿。
4、页面修整:
破损严重、无法直接进行扫描的档案,应先进行技术修复,折皱不平影响扫描质量的原件应先进行相应处理(压平或烫平等)后再进行扫描。
5、 档案整理登记:
制作并填写纸质档案数字化加工过程交接登记表单,详细记录档案整理后每份文件的起始页号和页数。
6、装订:
扫描工作完成后,拆除过装订物的档案应按档案保管的要求重新装订。恢复装订时,应注意保持档案的排列顺序不变,做到安全、准确、无遗漏。
参考资料来源:安乡县档案局-中华人民共国行业标准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
纸质档案数字化有哪些基本要求
纸质档案数字化有哪些基本要求
纸质档案是以纸张作为载体的一种档案,如保存备查的公文图纸、信札、电报、户籍、帐册、契约、证书、书稿、日记、笔记、家谱的原本和原稿。以下我为大家整理了纸质档案数字化有哪些基本要求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纸质档案数字化基本要求
1、基本原则
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基本原则是使档案信息资源准确方便快捷地提供利用,使可以公开的档案信息资源得到共享,以满足社会对档案利用的需求。
2、数字化对像的确定原则
应当对所要进行数字化的对象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确认,只有符合一定要求的纸质档案文献才能进行数字化。
1)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原则
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必须符合国家档案开放规定以及有关规定。
2)价值性原则属于归档范围且应永久或长期保存的、社会利用价值高的'档案可列入数字化加工的范围。
3、基本环节
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档案整理、目录建库、档案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存储、数据质检、数据挂接、数据验收、数据备份、成果管理等。
档案扫描
1、扫描方式
1)根据档案幅面的大小(A4、A3、A0等)选择相应规格的扫描仪或专业扫描仪(如工程图纸可采用0号图纸扫描仪)进行扫描。大幅面档案可采用大幅面数码平台,或者缩微拍摄后的胶片数字化转换设备等进行扫描,也可以采用小幅面扫描后的图像拼接方式处理。
2)纸张状况较差,以及过薄、过软或超厚的档案,应采用平板扫描方式;纸张状况好的档案可采用高速扫描方式以提高工作效率。
2、扫描色彩模式
1)扫描色彩模式一般有黑白二值、灰度、彩色等。通常采用黑白二值。
2)页面为黑白两色,并且字迹清晰、不带插图的档案,可采用黑白二值模式进行扫描。
3)页面为黑白两色,但字迹清晰度差或带有插图的档案,以及页面为多色文字的档案,可采用灰度模式扫描。
4)页面中有红头、印章或插有黑白照片、彩色照片、彩色插图的档案,可视需要采用彩色模式进行扫描。
3、扫描分辨率
1)扫描分辨率参数大小的选择,原则上以扫描后的图像清晰、完整、不影响图像的利用效果为准。
2)采用黑白二值、灰度、彩色几种模式对档案进行扫描时,其分辨率一般均建议选择≥200dpi。特殊情况下,如文字偏小、密集、清晰度较差等,可适当提高分辨率。
3)需要进行OCR汉字识别的档案,扫描分辨率建议选择≥300d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