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图信息官网!
欢迎来到华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档案管理系统\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数字化加工服务
全国咨询热线:15515975772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敦煌莫高窟数字化档案

作者:老师 时间:2023-02-19 17:34:38 点击:

敦煌莫高窟数字化档案

1963年,北大刚宣布完考古专业的分配名单,一个学生家长嚎啕大哭:“我只有一个儿子,你们怎么能把他分配到敦煌?”

当年,一起被分到“把人吓哭”的敦煌工作的,还有个瘦小的女生樊锦诗。

樊锦诗也不想去莫高窟,可为了老师的嘱托,她决心前往。

临行前,她和男友约定三年后就去武汉团聚。

没成想,自此她却守了莫高窟大半个世纪。

从青丝到白发,樊锦诗为何能一直坚守?她又为什么被称作敦煌女儿?

1938年,樊锦诗生于北平。但长在上海的她,更像个地道的上海姑娘。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父亲希望她今后饱读诗书,所以以“诗”命名。

樊锦诗也不负“父”望,虽自小体弱多病,成绩却一直不错。还特别喜欢看书。

中学时,樊锦诗读到过一篇关于莫高窟的课文。课文里说莫高窟有几百个洞窟。洞窟里面有精美的彩塑,还有壁画,是一座辉煌灿烂的艺术殿堂。

樊锦诗对此印象很深,特别是1958年她考上北大考古专业之后,总是想尽办法搜集和莫高窟相关的一切。

大学毕业前一年,樊锦诗还主动要求去莫高窟实习,然而她没想到的是,理想和现实之间,隔着漫天的黄沙。

刚到敦煌,鲜花般的上海姑娘樊锦诗就被风沙吹得灰头土脸。等她用香皂洗完头,头发上却留了一层洗不掉的白碱,黏糊糊地让人难受。

研究所里的前辈还告诉她,即便是这样又苦又涩的碱水,也得省着用。这是长在南方的她难以想象的事情。

不光缺水,这里食物也十分匮乏。蔬菜除了白菜、土豆就是萝卜,嘴馋时樊锦诗就盯着邻居树上的水果,却总也不敢去“偷”点解馋。

研究所种的水果成熟时,樊锦诗终于分得了一份,刚拿到手的那天晚上,她就一口气全吃光了。

时隔多年后,樊锦诗还感叹:“此生吃过很多水果,那晚的水果却是最好吃的。”

对樊锦诗来说,物资匮乏倒还可以将就,可怕的是那里的气候。不但干燥,温差还大,不服水土的樊锦诗几乎每天都失眠。

没过多久,樊锦诗就病倒了,身体虚弱到连走路都困难,老师怕她出事,急忙安排她回了北大。而当时距离实习期满还有三个月。

从此,樊锦诗提起敦煌就心有余悸。毕业分配时,一听说自己要去敦煌工作,樊锦诗又如何能欢喜得起来?

而且,当时樊锦诗已打算结婚,男友彭金章被分配到武汉大学教书。

樊锦诗知道两地分居意味着什么。

正当她踌躇间,北大考古教研室主任苏秉琦先生的一番话,让她下定决心去往敦煌。

苏秉琦先生郑重地对她说:“我要感谢你,你这次去敦煌,是要编写考古报告的,这考古界的二十四史,就交给你了。”

在当时,学术界有一种说法叫:“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

近代以来,敦煌莫高窟不断遭到劫掠,仅1900年,藏经洞的文献就被英国人斯坦因拉走了十几车。

这些涵盖天文地理、习俗宗教、医学术疏、经济军事等的文献就如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而精华部分却早已经流落到日本、俄国、英国、美国……

敦煌的风雨历程成了几代学者的心头痛,而让敦煌学回到中国,也成为几代学者们最大的愿望。

听到恩师如此重托,樊锦诗眼窝发热,顿时觉得自己重任在肩。她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竭尽全力,用3-4年完成老师的嘱托。

临别时,男友彭金章轻声说:“我等你!”樊锦诗哽咽着安慰他:“很快,至多3、4年。”

然而,樊锦诗却失约了,他们足足分离了19年,才得已团聚。

樊锦诗到的时候,敦煌的风沙一如记忆中那般凛冽。而她的住处竟是一处破庙。

有一天,她想要去远处的土厕解手,刚一出门就看见一双绿眼睛,吓得她汗毛倒竖。

当时她第一反应便是,遇到了狼!

樊锦诗忙转身回来,插紧门心惊胆战地过了一夜后,才发现那“狼”其实是头驴。

这样的“笑话”却让樊锦诗笑不出来,反而感觉深深地悲凉。

为了不思念上海的生活,樊锦诗不敢照镜子,尽量不去想外面的一切。

可每到夜深人静时,樊锦诗都特别孤独:“我常常感觉好像整个世界都把我给忘了,老彭也把我忘了。”

敦煌莫高窟数字化档案

1967年,当初的恋人彭金章,已成了丈夫“老彭”,而婚后,他们一个在武汉,一个在敦煌,隔着天南海北。

有第一个孩子时,樊锦诗与彭金章达成一致,准备临产时去医疗条件较好的武汉待产。

然而,迟迟请不到假的樊锦诗却不得不独自在敦煌生产。

好心的医生见她没有家人陪伴,给她出主意,说:“你快给你爱人发电报,说你生了个男娃娃。”

樊锦诗却苦笑道:“就算是个金娃娃他也赶不来。”

与此同时,她的丈夫彭金章正挑着两个筐子焦急地等火车。筐里放着早已准备好的营养品,以及孩子的衣服。

等他满头大汗地出现在病房门口,在惶恐中等了多日的樊锦诗顿时大哭失声。

彭金章看着虚弱的妻子,以及还没有衣服穿的儿子,也心疼得直抹眼泪。

之后,老彭又是炖鸡汤又是给孩子冲奶粉,体贴地照顾妻儿。

有丈夫的照顾,樊锦诗度过了一段温馨的日子。

可月子还没过完,老彭的假期已到,两夫妻又不得不再次分离。

他们在信中相约一定要尽快把工作调在一起,结束这种分居生活,可直到第2个儿子五岁时,他们的愿望还没有实现,一直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

因为工作忙碌,樊锦诗没空管孩子。两个儿子不得不先后送到武汉,由彭金章照顾。

樊锦诗曾说:“我的心被撕扯成两半,一边是莫高窟,一边是老彭和孩子。”

其实,即便是备受赞誉,樊锦诗却不止一次想过要调离敦煌,去武汉好好照顾家人。

可樊锦诗的工作对莫高窟很重要,敦煌研究所不舍得放人;而彭金章在武大创建了一门考古专业,责任重大,武大更舍不得放人。

双方单位拉锯般争了多年,直到1986年时,甘肃有关部门特意派人去和武汉大学协调,武汉大学才松口表示此事交给彭金章个人决定。

不忍心看着妻子为难,年近50岁的彭金章,主动放弃了自己钻研已久的商周考古课题,到敦煌重新开始。

这对一个考古学者来说,是很难的抉择。为此,樊锦诗曾无数次对人说:“我不是个好母亲,更不是个好妻子。”

可于敦煌来说,樊锦诗却是个很好的守护者。

1984年,樊锦诗被任命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

一次,负责档案编制工作的她,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一张法国人于1908年时拍下的《敦煌图录》。

对比同样的洞窟和同种文物的照片,樊锦诗发现,短短几十年间,许多壁画已经慢慢退化或者模糊。

“壁画在退化,壁画在退化……”这句话像魔咒般挥之不去。如何尽可能保护这些文物,成了萦绕在樊锦诗心头的一件大事。

苍天不负有心人,1989年时,樊锦诗终于等来了转机。

那年,樊锦诗去北京出差,无意间看见有人在用电脑。电脑上的图片色彩缤纷,一下子吸引了她的注意。

当得知图像数字化后可以储存,樊锦诗激动不已,当即开始筹划用计算机保存莫高窟档案。

但当时的计算机价格昂贵,中科院一台640K的处理电脑就卖到6480元,何况是大规模采购计算机,敦煌研究所根本拿不出来这笔巨款。

几经考虑后,樊锦诗硬着头皮找到甘肃科委。谁知,一番恳切交谈后,本不富裕的甘肃科委被深深打动,爽快下拨了30万,让他们用来研制敦煌石窟数字档案。

经过考古人员们的努力,洞窟、壁画、彩塑以及散落在世界各处的文献,先后用计算机汇集在一起,成了一个个永久保存的电子档案。

而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又接踵而至。

上世纪90年代,来敦煌莫高窟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光2001年,游客就超过了30万人次,且人数还在连年攀升。

有的游客大老远跑来看石窟,一出洞窟就感叹:“灰突突地有什么好看的?!”但即便是这样匆匆的一次参观,都会让莫高窟的微生态发生改变,使保护工作变得更加棘手。

为此,樊锦诗吃不下睡不着,不停地向有关部门写信建议停止莫高窟参观。

此举,引来了许多人不满:“要钱要支持时想到地方了,需要为地方做出贡献时,只知道死守着文物。”

樊锦诗也有过委屈,可转念想文物只有与时代相联系,才能增添活力,而如今的技术手段或可以解决莫高窟面临的困境。

为此,她呼吁在敦煌莫高窟保护区外建一所虚拟场馆。

2014年,敦煌数展中心正式运行,借助先进的数字和多媒体技术,千年前的洞窟如活过来了一般,不但缓解了莫高窟的压力,还给游客带去了很好的体验。

敦煌莫高窟数字化档案

而樊锦诗也因对莫高窟的坚守与贡献,获得许多奖项,不断受到表彰。

可樊锦诗却说:“我原来并不懂文物保护的,我更想去完成苏先生交待的考古报告。”

面对越来越多的赞誉,樊锦诗认为荣誉应该属于莫高窟人,还将奖金都捐给了敦煌研究院。

2011年时,樊锦诗交出了考古报告《敦煌石窟全集》的第一卷,距离受苏秉琦先生嘱托那年,已经过去了整整48年。

其实,做学问何尝不是樊锦诗的梦想?可多年来,她从事更多的是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工作。

如今,彭金章先生已然辞世,而年过80的樊锦诗,又回到敦煌,为编撰敦煌考古的“二十四史”而努力。

在一代代敦煌学者的努力下,“敦煌学在外国”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坚守了敦煌几十年的樊锦诗终于完成了心愿。

敦煌莫高窟附近的宕泉河畔,长眠着许多为莫高窟做过贡献的学者。但樊锦诗却表示,这里不会再添新墓,包括她自己,因为“要保护敦煌莫高窟的整体风貌。”

活得通透的樊锦诗从不避讳生死:“我已经八十多岁了,总有一天会走的,我已经做好了准备。如果有来生,我还会选择敦煌,选择莫高窟。”

几十年来,樊锦诗对莫高窟,困顿时坚守,需要时守护,为此,她牺牲了与亲人的相守,延迟了自己想做的学术研究。

甚至连为生命做出的最后打算时,都在考虑不破坏敦煌的环境。

人生最好的年华在哪里,哪里便成为生命中不可割舍的部分,敦煌对于樊锦诗来说,便是如此,她已然成为了真正的“敦煌女儿”。

坚守,是个力重千钧的词汇。靠得是身体力行,更需要热血铸就,而最后,要用每分每秒的时间去一点一滴践行。

-END-

作者:蕉下观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2016年贵州一局长被双规,录指纹时查出,他竟是18年前灭门案凶手

2015年,天津一家四口吃完饺子后3人离世,警察也差点中招

感动中国的国宝级老太太,曾是北大才女,却苦守敦煌50年,是谁呢?

我躺下是敦煌,醒来还是敦煌。——樊锦诗

说起敦煌莫高窟,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影响着世界文化体系的主要有这4个国家,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很少有人知道这4个文化体系所汇流的地方就是甘肃的敦煌。敦煌莫高窟历经了我国16个朝代形成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文化古迹。

一个北大才女,头戴草帽,满怀理想来到敦煌,没想到这一来就呆了50年,她就是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她用大半辈子的时间守护着敦煌莫高窟成为感动中国的国宝级老太太。

对敦煌的向往

1938年,樊锦诗出生在北京一户相对富裕的家庭中。她的父母都是高知识分子,她的父亲清华毕业,曾经还受聘北京大学讲师,她的母亲也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由于父母工作的原因,一家人从北京来到了上海,樊锦诗也在上海度过了她的童年。

她的父亲很喜欢研究历史文物,樊锦诗也深受父亲的影响对历史文物比较感兴趣。在上初中的时候,历史课本中有关于敦煌莫高窟的描写。听着老师讲解的她,在内心深处对敦煌莫高窟充满了向往。她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真正来到敦煌莫高窟看一看这个世界最大的佛教艺术圣地。

上高中的时候,樊锦诗就了解了北大,对北大十分憧憬。由于那时候父母工作繁忙,对于樊锦诗的学习并不是很留意。所以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她也没有征求父母的意见,就填上了北京大学。那个时候并不是像如今这样,先考完再填志愿,他们是先填了志愿,然后高考。从这就可看出,樊锦诗的大胆。

在高考结束之后,樊锦诗经常在家父母就觉得奇怪询问起了她的学习。父母这才知道她原来已经高中毕业并且填报了北京大学。父亲听了之后,并没有任何责怪,反而十分支持,他认为北京大学是一所非常好的学校,进入这所学校会让女儿感受到另一个天地。

不久樊锦诗就拿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进入大学不久就开始分专业。樊锦诗在读中学的时候经常和父亲去参观文物展览,从中她也了解到许多文物都是通过考古挖掘。当时她以为考古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并没有多少辛劳。所以在分专业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就报了考古专业。

艰苦的考古工作

进入北大校园之后,每日只要有空闲的时间她都会去图书馆看书,预习复习。她的每一次考试测验都在年级名列前茅。在图书馆学习的这段时光里,她遇见了陪伴了她一生的爱人——彭金章。两人在图书馆,相识相知相恋。

1962年,考古专业开展了临近毕业的最后一次专题考古实习,樊锦诗一直没有忘记中学时期关于敦煌莫高窟这一堂课,于是在分组的时候她就选择去敦煌莫高窟进行专题考古学习。这一段考古之旅,并没有樊锦诗想象的那么美好。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最西端,条件比较恶劣。再加上那里粮食紧缺,他们一天只吃最简单的两顿馒头还有一些咸菜,很少能吃到肉食。住宿条件也非常之差,她还有几位同学一块住在破庙里屋里。在这里没水没电,更没有卫生设施,在半夜睡觉时还有老鼠从身上爬过。

敦煌莫高窟的生活,让这个原本娇滴滴的富家小姐完全吃不消。实习没多久,她双腿浮肿,重病卧床,整个人消瘦了不少。无奈之下带领着他们实习的老师,只好让她提前回家。当她拖着瘦弱的身体回到北京的时候,父母十分的心疼。

19年的分居生活

虽然在敦煌莫高窟的生活十分艰苦,但是她观看完每一个石窟的壁画以及结构时都被深深地震撼到,这些壁画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1963年,樊锦诗在毕业分配工作时被分配到了敦煌文物研究所。

她父亲知道之后并不想让樊锦诗去那么艰苦的地方工作,于是就写了长长一封请求信想让院里的领导重新分配。然而这封信并没有送出去,而是被樊锦诗偷偷留了下来。她发现自己还是无法忘记敦煌莫高窟那精美的壁画,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守护这份千年文物。

父亲知道之后,他只能尊重樊锦诗的决定。就这样樊锦诗又再次来到了敦煌莫高窟,当初实习的感觉又回来了。当她看到那些精美的壁画时,已经忘记自己身处在贫困的大西北,而是沉浸在这绝美的千年古迹中。

1967年,樊锦诗与彭金章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由于毕业时两人都分配在了不同的地方,一个在大西北的甘肃,一个在武汉。樊锦诗无法放下敦煌,于是这对新婚夫妇就开始了长达19年的分居生活。

直到1986年,丈夫彭金章才争取到了调动,他主动放弃了自己亲手创下的武汉大学考古专业,选择跟随妻子来到甘肃,改行研究佛学考古。樊锦诗经常感慨,如果没有丈夫的支持,就不会有后来的她。她独自一个人也无法在敦煌坚持大半辈子。

感动中国的国宝级老太太

1998年,樊锦诗出任了敦煌研究院的院长,为了能够让游客进行还能保持敦煌莫高窟的容貌不发生改变。65岁的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要利用数字技术给敦煌莫高窟里的每一处角落建立一个数字档案。

最终在她的推动下,敦煌石窟30个洞窟的高清图像上传到了他们所建立的"数字敦煌"资源网,可以方便全球各界对敦煌莫高窟感兴趣的人进行观赏。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缩短了游客的滞留时间,使洞窟,得以休养生息。

如今敦煌莫高窟已经能够利用先进科技对旅游开发以及保护进行不断的创新。既提高了游客的观赏效果,又极大地保护了敦煌莫高窟。2004年樊锦诗被国家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除了技术开发保护之外,她还一直鼓励推进国际合作,开创了中国文物保护领域国际合作的先河。2019年,她还获得了 "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荣誉称号。如今82岁的她仍然身居大漠,全身心致力于保护敦煌莫高窟。

在这50年的时间里,樊锦诗将青春奉献给了敦煌莫高窟,这个国宝级的老太太在青春岁月只身前往荒漠的故事令人深受感动。或许对她来说她所做的不过是很普通的事,但我相信每一个人都能看出她的伟岸。

致匠心:她用54年的岁月再续敦煌1000年的荣光

“一带一路”已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同时也让那条曾经横跨洲际、缔造过历史的古老丝路再一次映入世人眼帘。敦煌莫高窟,这座丝绸之路上最负盛名的圣地,也再一次向世人展现它全新的光彩。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窟洞内部

但是,你可曾知道,如今这座恢宏壮观、举世无双的敦煌莫高窟,其实与一个人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此人,就没有现在的莫高窟。

这个人的名字是樊锦诗。

樊锦诗,她是国际知名的考古学家,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但是她还有一个更为贴切、可敬的称呼——敦煌女儿。

这位敦煌女儿,自1963年北京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城市生活走进敦煌,将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了敦煌,献给了莫高窟。

1963年,樊锦诗尚处25岁的青春年华,2017年,如今的她已是满头华发。在漫长的54年岁月中,在黄沙漫天的大漠深处,她爬进黑黢黢的洞窟,走过了莫高窟大大小小735座洞窟,拼着命将莫高窟记录下来,送到千千万万人的眼前。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称赞她“功德无量”。

央视知名主持人董卿更是惊叹道,这是一份“逆天”的勇气。

而这份“逆天”的勇气背后是樊锦诗执着又从容、沧桑又笃定的信念。

为了更好地保护敦煌莫高窟,减轻由游客参观带给石窟的负担,在她的倡议与主导下,经过十年的坚持与探索,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竣工,以仿真电影加实地参观相结合的方式,向世人展现出一个全新的莫高窟。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不仅如此,如今已经78岁高龄的樊锦诗再次发下宏愿,要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利用数字技术让莫高窟永续荣光。

樊锦诗曾在她新书里写道:“在莫高窟,不知不觉之间,几十年就过去了。和千年洞窟相比,人的一生非常短暂,我们能在短暂的一生中与敦煌为伴,就是极大的幸福。”

这正是樊锦诗,她用54年的生命岁月再续敦煌1000年的荣光。

敦煌莫高窟是传统的、历史的,但是却以数字展馆的形式散发着全新的时代的光彩,这不正与如今“一带一路”中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打造现代经济带的理念不谋而合?

历史与未来正是由如此美妙的方式连结为最忠实的伴侣,而这也激发了小编关于小猪理财品牌建设的思考。

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曾言:在可以想见的未来,一切的商品都将同时呈现“特定人格”和“工匠精神”两个特征。

将敦煌莫高窟喻作为商品,也许是不恰当的,但如今的敦煌莫高窟无处不彰显着樊锦诗坚韧不拔的人格魅力与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

在如今的时代趋势下,传统商业意义上的品牌正在逐渐被瓦解,人格认同感与品牌背后的人文精神正成为用户越来越注重的关键因素,并在产品同质化严重和注意力缺失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与重要。

如果将樊锦诗这份坚韧执着的匠人精神,看作是一种对于敦煌这一千年文化品牌的温情,那么我们小猪理财何尝不能将这份匠人精神付诸于企业品牌的塑造与构建当中?以追求极致的匠心,致以所有互联网金融用户们最大的温情。

因为,没有温情的品牌将没有生命,而小猪理财愿意永远地将这份温情珍存。

敦煌数字展示中心是世界上第二大著名的?

  敦煌数字展示中心是世界上第二大著名的旅游中心。
  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原名: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总投资3亿多元,总占地面积100000平方米(包括室外广场和停车场),其中数字展示中心主体建筑面积11825平方米。与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项目同时进行的还有莫高窟的风沙防护、崖体加固、栈道改造和安防工程等子项目。截至目前,其它项目均已完工,为敦煌莫高窟文物本体和遗产环境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于2014年8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竣工启用仪式于9月10日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举行。

樊锦诗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有哪些?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樊锦诗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

改革开放以来,她坚持改革创新,带领团队致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开展文物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先进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构建“数字敦煌”,开创了敦煌莫高窟开放管理新模式,有效地缓解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放的矛盾。

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文物和大遗址保护传承与利用作出突出贡献,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数字敦煌’包含两个方面的设想。

第一,数字化的敦煌壁画信息库建设,真实保存壁画本真信息,同时也可以真实反映壁画当前的状态,使数字化的敦煌壁画图像日后成为第一手的壁画信息资料。

既可以为敦煌艺术的保存和研究提供基础性的信息,也可以为制定壁画保护的措施和研究壁画变化的原因提供最可靠的依据,作为壁画保护的重要档案资料,同时也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研究成果以及相关资料汇集成电子档案。

第二,找到一种方式将洞窟、壁画、彩塑及与敦煌相关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级智能数字图像,利用敦煌数字档案开发数字电影,使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游客可以‘窟外看窟’,减轻洞窟的开放压力,真正地实现一劳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