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电子化起源
档案电子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已经开始出现使用计算机进行文件管理的概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文件管理,电子文件的数量也逐渐增多。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电子文件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档案电子化的概念也逐渐形成。
同时,一些档案工作者也开始认识到电子文件与传统纸质档案的不同之处,并开始探索如何对电子文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存。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档案电子化的概念逐渐清晰,并逐渐成为档案管理的重要趋势之一。
目前,档案电子化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档案管理方式,通过数字化技术将传统的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可以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档案资源,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档案电子化也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数据保存方式,可以有效避免传统纸质档案的自然损坏和人为破坏,延长档案的保存寿命。
档案的历史演变过程具体是怎样的?
根据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通俗的讲:档案就是历史的记录。
在我们了解了档案的基本概念后,我想与各位聊聊档案的历史,以便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档案的发展演变。
档案从起源到今天,经过了几千年历史。大家都知道远古时期,在文字出现之前,人类的祖先通常是靠“结绳刻契记事”等方法,来记录狩猎、劳作、人口繁衍等事情,其实,这就是档案的雏形。而关于“档案”一词,明朝以前还未见到,各朝的称谓也不相同。商代称“册”、周代称“中”、秦代称“典籍”、汉魏以后称“文书”、“文案”、“案牍”、“簿书”等。根据现有史料,“档案”一词,最早见于清代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起居注》。“档”字,《康熙字典》解释为“横木框档”,就是木架框格的意思;“案”字,《说文解字》解释为“几属”就是象小桌子一类的东西。由此引申,又把处理一桩事件的有关文件叫做一案,并统称收存的官方文件为“案”或“案卷”。“档”和“案”连用,就是存入档架的案卷。档案一词,历经三百多年,一直延续使用,现已成为一个科学概念,它的定义仍是原义的深化和发展。
档案的载体形式同样也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断的丰富。大家都知道“甲骨文”它就是在刻在兽骨上的早期象形文字档案。通过对甲骨文的考证与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数千年前当时社会的一些情况。
相信大家都从一些历史题材的电影中看到过片中人物阅读在竹木上书写的文件和书藉的一些画面 。请注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简牍档案”。我国以竹木作为文件和书藉的书写材料,早在殷代就开始了。直到西汉以前,国家公文和私人著述主要是书于用竹、木制成的简牍之上的。二千多年来,我国曾多次发现简牍档案,可惜大都散失了。解放后又在各地陆续发现了不少战国和汉代的简牍档案。
商代后期,出现了用铜锡合金铸成的铜器。当时人们把器物上面刻铸的字叫做“铭文”,后人也称之为“金文”,青铜器一直沿用到西汉。 这些铭文长短不一,长的达四、五百字。其内容也十分广泛,有的记载各国政治、军事活动和国与国之间的纠纷;有的记载个人所受的帝王封号以及各种祖训、箴言;还有的是法律条文。这种青铜铭文是作为记言记事的档案文件而保存的,都有极大的文献价值,为研究当时社会历史情况,提供了第一手的档案史料。
还有一种档案的载体出现在秦汉时期,当时,纺织工业开始发展,生产出了细薄的丝绢,由于丝绢有质地柔软轻便、书写方便、传递轻,又可随意折叠、卷轴,易于保管、便于阅读等特点,补救了简牍档案笨重量多,不便、传运、阅读、保存的不足,所以在秦汉时期,宫廷文书、官方文书便开始使用丝绢代替木竹,便产生了缣帛档案。我们大家经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宣读圣旨,那就是缣帛档案的一种。古代缣帛档案、书画,在左右或上下有木轴,阅后沿木轴卷起来保存,后以档案、图书、字画的保管计算单位,仍沿袭古时叫法称为“卷”。
至于纸张出现后,它自然成为了一种广泛使用的档案载体,近代以来,还出现了其它载体形式的档案,如:胶片、照片等。
近50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又出现了电子档案。所谓电子文件,就是能被计算机系统识别,外观按照一定格式存储在磁带、磁盘或光盘等介质上,并可在网络上传递的数字代码序列,而具有保存价值的已归档的电子文件及相应的支持软件产品和软件。
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会有新的材料提供给我们,用来记录各种有保存价值的信息。
当然,我们前面谈到的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通俗地讲,它们是法律所规定、必须收集整理保管的“国家档案”。按照它们的属性和科学管理的需要,可以将档案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比如:按来源可分为国家机关档案、企业档案、名人档案、家庭档案等;按内容可分为行政档案、诉讼档案、科学技术档案等;按记录方式可分为文字档案、图形档案、音像档案、实物档案、电子档案;按时间可分为古代档案、近代档案和现代档案。
那么,是否档案与我们公众并无多大关系呢?其实不然。我们大家都熟悉一句话:社会是由无数个家庭所构成的,而每一个家庭又是由我们每一个人所组成的。可以说, 我们每一个人从出身的那一天算起,就与档案结下了一生的缘分。比如说你的出生证明就是你的第一份档案!无论今后几十年,它都客观记录了你来到这个世界时的几乎全部情况:出生的时间、性别、体重、健康情况、是否顺产、父母情况、接生的医院、医生、家庭住址,甚至于你的脚印等。至于你成长过程中的照片或DV、各种学历证明、日记或工作笔记、各种奖励证书、患病诊治记录、婚姻证明、银行存折、工作履历证明、社会保险手续、甚至商业活动中的购房、购车、购物、借据、贷款手续等等,经过整理保存就是你的个人档案,也可称为家庭档案。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国家档案的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我们民族历史的书写,都离不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每一个公民。
档案的起源与沿革(三)
从这些古老的档案可以看出,档案是历史文明的产物,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适应处理事务或记载公私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档案从其问世伊始,就是人们进行生产和从事政治以及科学文化活动等社会实践的记录。同时,档案作为历史文化典籍的遗存,又成为文化继承和发展的源泉。所以有些史学家和哲学家认为,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档案是历史文明之母、文化之母。古代的史官,把国君和贵族们的言论、行事以及典章制度记录下来,并且保存起来作为国家档案。史官的守藏和知识,子孙世代相传,成为专有的学问。春秋战国时代,王朝保存的档案内容流传到社会上去,史官的学问也逐渐流传到民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著作和私人讲学勃兴。许多人从各方面收集和研究了档案中积累下来的各种专门知识,并且加以选择、整理和发展。譬如,诸子百家各个学派的学术思想和材料,不少都渊源或借鉴于档案。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档案具有继往开来的功能。
由于纸的发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文件的书写材料逐渐为纸张代替。纸张的广泛利用,不仅促进了汉字的演变,而且促进了祖国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同时也对文书、档案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于完全应用纸张书写文件,还是经过了一个简牍、缭帛、纸并用的过渡时期。又因办理公文多在案几上进行,所以汉唐以后又称公文和档案为“文案”、“案牍”,有时也用“文牍”、“文书”“簿书”来表示。《汉书·刑法志》中有“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的记载。唐宋的法令中,上述那些称呼也很多。如“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讫”,“诸架阁库文书,所掌官吏散失者,杖一百”,等等。文章诗词中,也有“簿书何急来相仍”,“无案牍之劳形”,“文牍日繁沉,民力愈疲竭”一类的章句。
“档案”一词,据现有的材料初见于清代。现存顺治年间的府文书中,已有“档案”一词的使用。例如,顺治十八年(1661年)十月初一日户部尚书阿思哈题查审霸州乾清宫胭粉钱粮地土事本中,即有“查得顺治十年四月臣部题定档案”之语。大约成书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 年)的杨宾《柳边纪略》中说:“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片若牌故也;存贮年久者曰档案,曰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然今文字之书于纸者,亦呼为牌子、档子矣。”这也是对档案词源的一种解释。“档”字在《康熙字典》里解释为“横木框档”,就是木架框格的意思。“案”,《说文解字》释作“几属”,就是像小桌子一类的东西,由此引申,又把处理一桩事件的有关文件叫做一案,并《清代档案史料丛编》。通称收存的官方文件为“案”。“档”和“案”连用,顾名思义,就是存人档架的文案。这种称呼一直沿用到现在,仍有其形象上的和内在的意义,并有了新的科学涵义。
档案的起源与沿革(一)
档案不是历来就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在蒙昧和野蛮时代的漫长岁月里,产生档案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人类社会随着生产的发展、记录符号的发明和使用而过渡到文明时代,人们开始利用各种原始记事符号、图画、文字沟通思想,传递信息,记录社会生活;随着生产实践的继续发展,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进一步完善,出现了比较有条理的信息记录;商业的发展,也促使比较有条理的信函的产生和应用,这是历史和逻辑的必然。这些比较有条理的信息记录使用完毕后,为了日后查考,被整理保存起来,便形成了档案。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的内容日益丰富,档案的形成和名称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献典籍浩如烟海,档案的沿革源远流长,档案信息资源非常丰富。自从我中华民族进入历史文明时期以来,甲骨金石、竹简木牍、缫帛卷帙、金册铁券,以至纸墨文件,其年代之久远、数量之庞大、内容之广泛、价值之珍贵,都是举世少有的。我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已有档案保存。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档案,就是当时商王朝使用的一种文件,也是迄今发现的我国历史上较早的文字记录。由子这些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上,所以称做甲骨文。因为甲骨文大多是商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所以又叫“卜辞”。占卜虽然是一种迷信活动,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是商王朝的一种重要活动。举凡祭祀、军事、农耕、畜牧,或者关于风雨、年成、疾病等事,都要用龟甲或牛骨卜问吉凶,因此,甲骨档案的内容相当丰富,记载了商朝的许多事迹,反映了王令、臣仆、巡游、征战、犁田、渔猎、天象、医药等各方面的情况。这些甲骨档案,多半是比较集中地保存于宗庙所在地,有的按朝代排列,有的把龟甲和牛胛骨分别保存,有的龟甲还穿洞编制成册,看来它们就是有意识地被集中保管在库房里的档案。现在已发掘出来的甲骨档案,大抵是盘庚迁殷到纣亡 270 多年,即约公元前1300 年到约公元前 1100 多年间的遗物。通常说中国有数千年文字可考的历史,主要是以这些甲骨档案为信证,它已成为我们的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