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图信息官网!
欢迎来到华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档案管理系统\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数字化加工服务
全国咨询热线:15515975772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档案电子化储存

作者:老师 时间:2024-01-31 17:47:18 点击:

档案电子化储存

档案电子化储存是一种将传统纸质档案通过扫描、拍照等方式转化为电子文件,存储在计算机或云端系统中的过程。档案电子化储存具有以下优点:

1. 便于检索和利用:电子化储存可以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快速检索和查阅,提高了档案的利用效率。
2. 节省空间:相比传统纸质档案,电子化储存可以节省大量的存储空间,降低了档案管理的成本。
3. 易于备份和存储:电子化储存可以方便地进行备份和长期存储,提高了档案的安全性。
4. 提高了档案的利用效率: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远程查阅和下载,提高了档案的利用效率。

档案电子化储存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确保电子文件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出现数据丢失或损坏的情况。
2. 做好电子文件的备份工作,确保数据安全。
3. 规范电子文件的命名、分类和存储方式,方便后续检索和利用。
4. 及时更新档案管理系统,确保与电子化储存相适应。

总之,档案电子化储存可以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降低档案管理成本,是未来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

档案一般存在哪里最安全?

档案的安全存储对于组织和个人都非常重要。一般来说,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安全存储档案的地方:

1. 电子存储:将档案以电子形式存储在安全的服务器、硬盘或云存储服务中。这种存储方式可以提供加密和访问控制等安全措施,同时便于备份和检索。

2. 数据库系统:通过使用专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将档案安全地存储在数据库中。这种方式可以实现数据的结构化管理、权限管理和备份,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3. 实体存储:对于一些敏感的档案或重要的文件,可以选择在安全的实体存储设施中进行存储。例如,安全的档案室、保险柜、保险箱等,可以提供物理上的保护和控制。

4. 备份和灾难恢复:无论选择哪种存储方式,都应考虑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并建立相应的灾难恢复计划。这样可以确保在意外事件发生时,档案依然能够得到保护和恢复。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来选择最适合的档案存储方式。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应该遵循数据保护和隐私法规,并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如加密、访问控制和监控,以确保档案的安全性和机密性。

档案电子化数据库存储适合用磁盘阵列哪个级别?


硬盘阵列(RAID)技术详解
对于硬盘的历史发展来说,还有各种硬盘的附加技术,如硬盘数据保护技术和防震技术,以及降噪技术,它们也随着硬盘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但一般而言,不同硬盘厂商都有自己的一套硬盘保护技术,如昆腾的数据保护系统DPS、震动保护系统SPS;迈拓的数据保护系统MaxSafe、震动保护系统ShockBlock;西部数据公司的数据保护系统Data SafeGuide(数据卫士)等等。这些保护技术都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推出第二代、第三代……等技术。

此外硬盘的数据缓存也随着硬盘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增大,早期IDE硬盘的数据缓存只有128KB甚至更小,而那时2MB的数据的只能在高端的SCSI硬盘上看到。当然随着存储技术及高速存储器价格的降低,IDE硬盘的数据缓存增加到了256KB,而接下来就是512KB了,目前主流的IDE硬盘数据缓存则为2MB或8M。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关注RAID(磁盘阵列)。

RAID的英文全称为: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翻译成中文即为独立磁盘冗余阵列,或简称磁盘阵列。由美国加州大学在1987年开发成功。

RAID的初衷主要是为大型服务器提供高端的存储功能和冗余的数据安全。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RAID是一种把多块独立的硬盘(物理硬盘)按不同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硬盘组(逻辑硬盘),从而提供比单个硬盘更高的存储性能和提供数据冗余的技术。组成磁盘阵列的不同方式成为RAID级别(RAID Levels)。在用户看起来,组成的磁盘组就像是一个硬盘,用户可以对它进行分区,格式化等等。总之,对磁盘阵列的操作与单个硬盘一模一样。不同的是,磁盘阵列的存储性能要比单个硬盘高很多,而且在很多RAID模式中都有较为完备的相互校检/恢复的措施,甚至是直接相互的镜象备份,从而大大提高了RAID系统的容错度,提高了系统的稳定冗余性,这也是Redundant一词的由来。

不过,所有的RAID系统最大的优点则是“热交换”能力:用户可以取出一个存在缺陷的驱动器,并插入一个新的予以更换。对大多数类型的RAID来说,可以利用镜像或奇偶信息来从剩余的驱动器重建数据不必中断服务器或系统,就可以自动重建某个出现故障的磁盘上的数据。这一点,对服务器用户以及其他高要求的用户是至关重要的。

数据冗余的功能指的是:在用户数据一旦发生损坏后,利用冗余信息可以使损坏数据得以恢复,从而保障了用户数据的安全性。

RAID以前一直是SCSI领域独有的产品,因为它当时的技术与成本也限制了其在低端市场的发展。今天,随着RAID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厂商的不断努力,我们已经能够享受到相对成本低廉的多的IDE-RAID系统,虽然稳定与可靠性还不能与SCSI-RAID相比,但它相对于单个硬盘的性能优势对广大玩家是一个不小的诱惑。随着相关设备的拥有成本和使用成本不断下降,这项技术也已获得一般电脑用户的青睐。

RAID技术是一种工业标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对各主要RAID级别做一个大致的了解。

RAID 0

RAID 0又称为Stripe或Striping,中译为集带工作方式。它代表了所有RAID级别中最高的存储性能。RAID 0提高存储性能的原理是把连续的数据分散到多个磁盘上存取。系统传输来的数据,经过RAID控制器通常是平均分配到几个磁盘中,而这一切对于系统来说是完全不用干预的,每个磁盘执行属于它自己的那部分数据请求。这样,系统有数据请求就可以被多个磁盘并行的执行。这种数据上的并行操作可以充分利用总线的带宽,显著提高磁盘整体存取性能。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的认为:N个硬盘是一个容量为N个硬盘容量之和的“大”硬盘。RAID0的主要工作目的是获得更大的“单个”磁盘容量。另一方面就是多个硬盘同时读取,从而获得更高的存取速度。例如一个由两个硬盘组成的Raid系统中,系统向两个磁盘组成的逻辑硬盘(RADI 0 磁盘组)发出的I/O数据请求被转化为2项操作,其中的每一项操作都对应于一块物理硬盘。通过建立RAID 0,原先顺序的数据请求被分散到所有的两块硬盘中同时执行。从理论上讲,两块硬盘的并行操作使同一时间内磁盘读写速度提升了2倍。虽然由于总线带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际的提升速率肯定会低于理论值。但是,大量数据并行传输与串行传输比较,提速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RAID 0最大的缺点是不提供数据冗余,其安全性大大降低,构成阵列的任何一块硬盘的损坏都将带来灾难性的数据损失。

RAID 0具有的特点,使其不适用于关键任务环境,但是,它却非常适合于特别适用于对性能要求较高的视频生产和编辑或图像编辑领域。对个人用户,RAID 0也是提高硬盘存储性能的绝佳选择。

RAID 1

RAID 1又称为Mirror或Mirroring,中译为镜像方式。这种工作方式的出现完全是为了数据安全考虑的,因为在整个镜像的过程中,只有一半的磁盘容量是有效的,因为另一半用来存放同这一半完全一样的数据,也就是数据的冗余了。同RAID0相比,它是另一个极端。RAID0首要考虑的是磁盘的速度和容量,忽略安全;而RAID1首要考虑的是数据的安全性,容量可以减半、速度可以不变。它的宗旨是最大限度的保证用户数据的可用性和可修复性。

RAID 1的操作方式是把用户写入硬盘的数据百分之百地自动复制到另外一个硬盘上。当读取数据时,系统先从RAID 0的源盘读取数据,如果读取数据成功,则系统不去管备份盘上的数据;如果读取源盘数据失败,则系统自动转而读取备份盘上的数据,不会造成用户工作任务的中断。当然,我们应当及时地更换损坏的硬盘并利用备份数据重新建立Mirror,避免备份盘在发生损坏时,造成不可挽回的数据损失。 由于对存储的数据进行百分之百的备份,在所有RAID级别中,RAID 1提供最高的数据安全保障。同样,由于数据的百分之百备份,备份数据占了总存储空间的一半,因而,Mirror的磁盘空间利用率低,存储成本高。

Mirror虽不能提高存储性能,但由于其具有的高数据安全性,使其尤其适用于存放重要数据,如服务器和数据库存储等领域。

RAID 0+1

正如其名字一样RAID 0+1是RAID 0和RAID 1的组合形式,也称为RAID 10。它的出现就是为了达到既高速又安全目的, RAID10也可以简单的理解成两个分别由多个磁盘组成的 RAID0阵列再进行镜像;其实反过来理解也没有错。

以四个磁盘组成的RAID 0+1为例,RAID 0+1是存储性能和数据安全兼顾的方案。它在提供与RAID 1一样的数据安全保障的同时,也提供了与RAID 0近似的存储性能。

由于RAID 0+1也通过数据的100%备份提供数据安全保障,因此RAID 0+1的磁盘空间利用率与RAID 1相同,存储成本高。

构建RAID 0+1阵列的成本投入大,数据空间利用率低。不是种经济高效的磁盘阵列解决方案。但特别适用于既有大量数据需要存取,同时又对数据安全性要求严格的领域,如银行、金融、商业超市、政府各种档案管理等。

RAID 3

RAID 3 采用的是一种较为简单的校验实现方式。将数据做XOR 运算,产生Parity Data后,在将数据和Parity Data以并行存取模式写入一个专门的存放所有校验数据的磁盘中,而在剩余的磁盘中创建带区集分散数据的读写操作。因此具备并行存取模式的优点和缺点。RAID 3所存在的最大一个不足同时也是导致RAID 3很少被人们采用的原因就是校验盘很容易成为整个系统的瓶颈。我们已经知道RAID 3会把数据的写入操作分散到多个磁盘上进行,然而不管是向哪一个数据盘写入数据,都需要同时重写校验盘中的相关信息。因此,对于那些经常需要执行大量写入操作的应用来说,校验盘的负载将会很大,无法满足程序的运行速度,从而导致整个RAID系统性能的下降。RAID 3的并行存取模式,需要RAID 控制器特别功能的支持,才能达到磁盘驱动器同步控制,而且上述写入性能的优点,以目前的Caching 技术,都可以将其取而代之,因此一般认为RAID 3的应用,将逐渐淡出市场。

RAID 4

RAID 4 是采取独立存取模式,它的每一笔传输[Strip]资料较长,而且可以执行Overlapped I/O,因此其读取的性能很好。但是由于使用单一专属的Parity Disk 来存放Parity Data,因此每次写操作都需要访问奇偶盘,就会造成系统很大的瓶颈。RAID 4在商业应用中很少使用.

RAID 5

RAID 5 是一种存储性能、数据安全和存储成本兼顾的存储解决方案。

RAID 5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RAID技术。各块独立硬盘进行条带化分割,相同的条带区进行奇偶校验(异或运算),校验数据平均分布在每块硬盘上。以n块硬盘构建的RAID 5阵列可以有n-1块硬盘的容量,存储空间利用率非常高。RAID 5不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备份,而是把数据和相对应的奇偶校验信息存储到组成RAID5的各个磁盘上,并且奇偶校验信息和相对应的数据分别存储于不同的磁盘上。当RAID5的任何一块硬盘上的数据丢失,均可以通过校验数据推算出来它和RAI D 3最大的区别在于校验数据是否平均分布到各块硬盘上。RAID 5具有数据安全、读写速度快,空间利用率高等优点,应用非常广泛,但不足之处是如果1块硬盘出现故障以后,整个系统的性能将大大降低。RAID 5可以为系统提供数据安全保障,但保障程度要比Mirror低而磁盘空间利用率要比Mirror高。RAID 5具有和RAID 0相近似的数据读取速度,只是多了一个奇偶校验信息,写入数据的速度比对单个磁盘进行写入操作稍慢。同时由于多个数据对应一个奇偶校验信息,RAID 5的磁盘空间利用率要比RAID 1高,存储成本相对较低。

RAID 5模式适合多人多任务的存取频繁,数据量不是很大的环境,例如企业档案服务器、WEB 服务器、在线交易系统、电子商务等等。

RAID 6

RAID 6 与RAID 5相比,增加了第二个独立的奇偶校验信息块。两个独立的奇偶系统使用不同的算法,数据的可靠性非常高。即使两块磁盘同时失效,也不会影响数据的使用。但需要分配给奇偶校验信息更大的磁盘空间,相对于RAID 5有更大的“写损失”。RAID 6 的写性能非常差,较差的性能和复杂的实施使得RAID 6很少使用。

电子文件的保存与纸质档案的保存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区别

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区别
1.管理方法的区别。1.1归档。把办理好的文件整理立卷,定期交到档案部门就为纸质档案的归档。电子档案的归档比纸质档案要复杂,归档方法包括物理归档和条理性的归档。条理性的归档方式,是通过信息设备把电子档案中的地址存储在网络设备中的相关存储设备当中,档案部门记录的是归档的电详细来源,由信息设备直接查阅该电子档案。条理性的归档方式对信息设备的要求非常之高,需要高超的技能、相关业务及信息设备的具体条件,要具备十分严谨的管理方式及稳定的网络系统环境。而物理归档就是将电子档案采取脱机备份,移交到档案部门,实行脱机保存。1.2整理。把需要加以整合的档案整理到位就为档案的整理,加以组合、排序、区分、编目,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根据档案中的整体内容、地址来源、组成方式和时间等历史信息进行组合、区分、编目和排序。纸质档案的整理比较复杂化,基本是手工进行操作,效率低且劳动强度大。而电子档案的整理涵盖两个方面:排序和分类,建立数据库。由于电子档案能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有效、迅速且全方位的整序,可以按照不同的需求,利用自动化的系统对电子档案加以自由的组合分类。1.3编目与审核。编目纸质档案的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记录卷内文档的有关目录信息、将备考表编制完整、封面的整体编目以及编号等,最后形成完整的目录。通过实际操作将这些目录进行审核。电子档案的编目方法和纸质的档案不一样,因电子档案在计算机的系统上运作,而计算机系统具备极强的推理功能和逻辑性,可以自行完成对提要、全文及文件名的处理,选取关键词转换成规范的分类号和主题词,进而实现自动标引,所有,等于在归档时,就可以自动化实现“编目”。而电子档案检索是根据电子档案的检索系统,直接浏览、输出、检索查询文件信息,其优势是交互性强,响应的时间较短,且可提供出多种检索的途径,更能满足用户不同的检索需求。2.保护中的差异。2.1载体寿命的差异。纤维素的好坏会对纸张的质量产生决定性的因素,在对档案加以保护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把化学反应的所需条件解决,才能使纸质档案的整体质量更高。电子档案所用的设备是光碟和具备磁性的载体。光碟是通过激光来获取并存储信息,目前,光碟利用的记录载体包含了,碲合金、碳铝中的化合物、硒及部分在激光作用下产生变化的相关材料。而磁粉当中残留下的的磁性化合物,是将信息记录好的决定性因素,其会因外磁场的破坏而消磁或退磁。2.2两者面对环境条件影响的区别。粉尘影响的区别。粉尘对纸张有所影响,重点是机器会带来一些霉菌物质、纸张一旦发生破损其粘结起来便会变成一些较硬的颗粒物。而粉尘给电子档案带来的损害是由化学物质的反应、生物以及物理的伤害。粉尘中的化学因子会引起磁带、光碟、发生分解或者侵蚀等,因化学反应而导致的质量问题指的是化学损坏,导致记录信息不足或者丢失;霉菌的传播者是空气和生活中的粉尘,也是霉菌开始来源,霉菌会分泌出有机酸和酶性物质,这些物质会使光盘和相关载体受到损坏,从而丢失相关的数据,而是生物上带来的损坏;而物理反应的损坏指的是磁盘受损、光碟被污染,以至于信息被丢失。温湿度影响的整体区别。温湿度的高低也会对光碟、纸张及其他的载体带来不利的影响。对普通的纸张而言,过高的温湿度会使纸张内部的化学因子加速反应,从而加快纸张与水发生溶解,导致材料字不清晰。而电子档案受不同温湿度的影响反应是:在不确定温度高低的条件下,聚酯底基分子容易发生膨胀或者紧缩,进而对数据的读写和定位带来不利的影响。2.3信息保护技术的差异。如何使档案的载体——纸张的质量更高是纸质档案的核心工作之一,因为存储的信息和相应载体是密切相关的,保障纸质文件,且通过纸张实际的记录内容就能够储存。以电子档案来分析,载体与信息是不总是相结合在一起的,电子档案与载体的分离性会使档案内的内容被窃取或变更。2.4技术寿命的差异。电子档案是由信息设备将信息与载体相结合起来组成的,要通过信息设备才能进行利用。如果技术跟不上,就不能读出相应的信息。但纸质的档案,其纸张、字迹和字迹的相关材料三者始终是紧密相连的,它的内部因素、质量好坏与环境的保护息息有关的。由于电子档案是由信息设备将其载体与信息相组合而成的,要通过软件设备才可查阅。所以,对于电子档案中数字化信息的质量好坏而言,技术的更新是比损坏载体更加严重的损害。

档案电子化管理办法 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

电子文件是指在数字设备及环境中生成,以数码形式存储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等设备阅读、处理并可以在通信网络上传递的文件。归档,指将处理完毕且具有保存价值的事情或文件经系统整理后交档案室(馆)保存备案(备查)的过程。下文是关于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欢迎阅读!

第一,电子文件是由电子计算机生成和处理,其信息以二进制数字代码记录和表示,因此亦可称为“数字文件”。这是电子文件与以往所有其他形式文件的基本区别,也是电子文件信息与其他数字信息的共同点。数字信息使用0和1两种两种数码的组合来记录信息,每一个0或1叫做1个比特,需要记录的信息用一串比特存储于计算机存储器(包括内存储器和各种外存储器)中,并可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传输。

第二,电子文件是文件的一种类型,应该具有文件的各种属性,特别是要有特定的用途和效力。这是电子文件与其他数字信息的基本区别,也是电子文件与其他形式文件的共同点。

从逻辑上说,电子文件是“数字信息”和“文件”两个概念的交集,它是具有文件特征的数字信息,又是以数字信息为特征的文件。

1.总 则

1.1 对电子文件的形成、积累、鉴定、归档及电子档案的保管实行全过程管理,应当由主管部门统一协调,指定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保证管理工作的连续性。

1.2 电子文件形成部门负责电子文件的积累、保管和整理工作,档案部门要进行指导与监督。

1.3 电子文件的管理由档案部门负责,电子文件形成部门要提供协助和支持。

1.4 应明确规定归档时间、归档范围、技术环境、相关软件、版本、数据类型、格式、被操作数据、检测数据等,以保证电子档案的质量。

1.5 为保证电子档案的可利用性,从电子文件形成就应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确保其信息的真实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1.6 归档电子文件同时存在相应的纸质或其他载体形式的文件时,则应在内容、相关说明及描述上保持一致。

1.7 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必须适时生成纸质文件等硬拷贝。进行归档时,必须将电子文件与相应的纸质文件等硬拷贝一并归档。

2.电子文件的收集与积累

档案电子化储存

2.1 收集范围。电子文件的收集范围,按国家关于文件归档的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2.2 收集积累要求

2.2.1 记录了重要文件的主要修改过程,有查考价值的电子文件应被保留。当正式文件是纸质时,如果保管部门已开始进行向计算机全文处理的转换工作,则与正式文件定稿内容相同的草稿性电子文件应当保留,否则可根据实际条件或需要,确定是否保留。

2.2.2 保存与纸质等文件内容相同的电子文件时,要与纸质等文件之间,相互建立准确、可靠的标识关系。

2.2.3 在“无纸化”计算机办公或事务系统中产生的电子文件,应采取更严格的安全措施,保证电子文件不被非正常改动。同时必须随时备份,存储于能够脱机保存的载体上,井对有档案价值的电子文件制作纸质或缩微胶片拷贝件保留。

2.2.4 用文字处理技术形成的电子文件,收集时应注明文件存储格式和属性。

2.2.5 用扫描仪等设备获得的图象电子文件,如果采用非标准压缩算法,则应将相关软件一并收集。

2.2.6 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或绘图等获得的图形电子文件,收集时应注意其对设备的依赖性,以及易修改性等问题,不可遗漏相关软件和各种数据。

2.2.7 用视频设备获得的动态图象文件,收集时应注意收集其压缩算法和软件。

2.2.8 用音频设备获得的文件,收集时应注意收集其属性标识和相关软件。

2.2.9 由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的文件,其中包含前面所示的两种以上的信息形式,收集时应注意参数准确、数据完整。

2.2.10 通用软件产生的电子文件,收集时应注意收集其软件型号和相关参数。专用软件产生的电子文件,收集时必须连同专用软件一并收集。

2.2.11 计算机系统运行和信息处理等过程中涉及的各类参数、管理数据等应与电子文件一同收集。

2.3 收集、积累方法

2.3.1 及时按照要求制作电子文件备份。

2.3.2 每份电子文件均需在电子文件登记表中登记。

2.3.3 电子文件登记表应与电子文件的备份一同保存。

2.3.4 电子文件登记表如果制成电子表格,应与备份文件一同保存,并附有纸张打印件。

2.3.5 电子文件性质代码:R—草稿性电子文件;U—非正式电子文件;O—正式电子文件;N—无纸电子文件;T—文本文件;I一图象文件;G—图形文件;V一影像文件;A—声音文件;M—多媒体文件;P—计算机程序;D—数据文件。

3.电子文件的整理

3.1 电子文件的整理,应按内容、保管期限、密级等因素相对集中。

3.2 电子文件应按《档案著录规则》著录,并制成机读目录。

3.3 归档电子文件应填写登记表。

4.电子文件的归档。应定期把符合归档条件的电子文件,按档案管理要求的格式存储到可长期保存的脱机载体。

档案电子化储存

4.1 归档范围电子文件的归档范围的划分,可参照国家关于文件的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4.2 归档时间逻辑归档应实时进行,物理归档应定期完成。

4.3 检测在进行电子文件归档工作时,应按其基本技术条件进行检测。其内容包括:硬件环境的有效性、软件环境有效性及其信息记录格式等。

4.4 归档前的鉴定电子文件的归档鉴定工作,参照国家关于文件的现行有关规定执主,鉴定结果,在电子文件的机读目录上制作相应的标只。

4.4.1 有效性和完整性鉴定。归档前应由文件形成单位对电子文件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并由负责人签署意见。如果文件形成单位采用了某些技术方法保证电子文牛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则应把其技术方法和相关软件一同移交给接收单位。

4.4.2 保管期限的划分。电子文件保管期限的划分,参照国家关于文件的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4.5 归档要求

4.5.1 把带有归档标识的电子文件集中,制成归档数据集,拷贝至耐久性的载体上,至少一式2套,一套封存保管,一套供查阅使用。必要时,复制第3套,异地保存。对于加密电子文件,则应解密后再完成上述工作,

4.5.2 本标准推荐采用的载体按优先顺序分别是:只读光盘、一次写光盘、可擦写光盘、磁带等。禁用软磁盘作为归档电子文牛长期保存的载体。

4.5.3 存储电子文件的载体或包装盒上应贴有标签,标签内填写编号、名称、密级、保管期限、硬件及软件环境

4.5.4 将相应的电子文件机读目录、相关软件、其他说明等一同归档并附归档电子文件登记表。

4.5.5 需要长期保存的电子文件应当把归档电子文件与相应的机读目录存在同一载体上如果是自行开发的应用软件,也应将软件及相关数据存在同一载体上。

4.5.6 原电子文件数据集载体在完成电子文件归档后,保留时间至少1年。

4.5.7 在网络中进行了逻辑归档操作的电子文件应按上述归档过程完成物理归档。

5.电子档案的移交与保管。电子文件归档后按有关规定移交至档案保管部门,作为电子档案进行保管。

5.1 检验

5.1.1 档案保管部门应配备相应的处理设备,以保证完成电子档案的检验工作。归档的每套载体均应接受检验,合格率应达到100%。与纸质档案同时保存的电子档案可采取抽样检验的方法样本数不少于总数的20%合格率应达到100%。

5.1.2 检验项目。

5.1.2.1 载体有划痕,是否清洁。

5.1.2.2 有无病毒。

5.1.2.3 核实电子档案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审核手续。

5.1.2.4 核实登记表、软件、说明资料等是否齐全。

5.1.3 将检验结果填人电子档案人库登记表。检验有合的,应退回形成单位,重新制作。

5.2 移交手续验收合格后,档案保管部门在电子档案人库登记表上签字盖章。一式2份,一份交电子文件形成单位一份自存。

5.3 保管要求电子档案保管除应具备纸质档案一般的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条件。

5.3.1 归档载体应作防写处理。不得擦、划、触摸记录涂层。载体应直立存放,做到防尘、防变形。

5.3.2 环境温度选定范围: 14℃— 24℃;相对湿度选定范围:45%—60%。

5.3.3 存放时应注意远离强磁场,并与有害气本隔离。

5.3.4 电子档案在形成单位的保管,也应参照上述条件。

5.4 存效性保证

5.4.1 每满1年,对电子档案涉及的形成单位和档案保管部门的设备更新情况进行一次检查登记。

5.4.2 每满2年进行一次抽样机读检验。抽样率不低于10%如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恢复措施。

5.4.3 设备环境更新时应确认库存载体与新设备的兼容性,如不兼容,应进行电子档案的载体转换工作,原载体同时保留时间不少于3年。

5.4.4 磁性载体上的电子档案,每4年转存一次。原载体同时保留时间不少于4年。

5.4.5 定期检验结果应填人电子档案管理登记表。

5.5 利用

5.5.1 电子档案的封存载体不得外借。

5.5.2 利用时使用拷贝件。

5.5.3 利用时要遵守保密规定。

5.5.4 利用者对电子档案的使用应在权限规定范围之内。

5.5.5 具有保密要求的电子档案上网时必须符合国家或部门有关保密的规定,要有稳妥的安全保密措施。

5.6 电子档案的销毁鉴定。

5.6.1 电子档案的销毁鉴定,按国家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5.6.2 电子档案的销毁,应在办理审批手续后,方可实施。

5.6.3 非保密电子档案可进行逻辑删除。属于保密范围的电子档案被销毁时,如存储在不可擦除载体上,须连同存储载体一起销毁并在网络中彻底清除。

5.7 统计档案保管部门应及时按年度对电子档案的保管,利用等情况进行统计。

看了“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还看了:

1.浅谈建设工程电子档案的特点与管理

2.浅谈电子化档案管理论文

3.企业档案管理规定

4.档案管理工作心得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