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局会计档案扫描电子化
人事局的会计档案进行扫描电子化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措施。通过将传统的纸质会计档案转化为电子文件,可以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这些档案。
在进行人事局会计档案扫描电子化的过程中,一般会遵循以下步骤:
1. 档案准备:将纸质会计档案整理好,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 扫描文件:使用专业的扫描仪将纸质档案逐页进行扫描,并生成电子文件。如果档案量特别大,可以寻找专业的档案数字化加工服务来完成这一步骤。
3. 电子化管理:将扫描后的电子文件导入到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进行存储、检索和管理。通过电子化管理,可以更方便地查询和利用这些档案,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保护这些档案免受损坏。
4. 数据备份和存储:为了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需要对电子档案进行备份和存储。可以选择使用云存储或其他可靠的存储方式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5. 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在电子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确保数字化档案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可以采用加密技术和其他措施来保护这些档案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和利用。
总之,人事局会计档案扫描电子化可以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这些档案,同时也可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进行扫描电子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档案的整理、扫描、电子化管理、数据备份和存储以及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电子会计档案可以不再纸质打印吗
电子会计档案可以不再纸质打印吗介绍如下:
电子会计档案可以不再纸质打印。
根据《关于规范电子会计凭证报销入账归档的通知》(财会〔2020〕6号),除法律和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满足相关条件的,单位可以仅使用电子会计凭证进行报销入账归档。
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是为了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有效保护和利用会计档案而制定的法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主要包括:会计档案的立卷和归档、会计档案的保管、会计档案的借阅、会计档案的销毁、会计档案管理的其他方面等5个内容。
其完善了我国会计档案的定义和范围和会计档案的鉴定销毁程序,明确了会计档虚姿案出境的管理要求,延长了凭证、账簿和辅助性会计资料的保管期正如限。
《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出台意义
1、有利于推动互联网创新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中央、国务院积极推动“互联网+”行动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国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新《管理办法》肯定了电子会计档案的法律效力,电子会计凭证的获取、报销、入账、归档、保管等均可以实现电子化管理,将大大推动电子凭证的在线传递和线上应用,为互联网创新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2、有利于促进形成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国家机关强调,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新《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会计凭证、账簿等会计资料不再打印纸质归档保存,同时要求建立会计档案鉴定销毁制度,完善销毁差清绝流程,推动会计档案销毁工作有序开展。这些新的规定将节约大量纸质会计资料的打印、传递、整理成本以及归档后的保管成本,减少社会资源耗费,推动节能减排,有利于形成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
3、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大数据的支撑,需要通过广度信息聚合、深度数据挖掘、扁平网络传递,实现决策科学化、管理精细化。电子会计档案是电子会计资料的归属,新《管理办法》明确将电子会计档案纳入会计档案范围,将大力推动电子会计数据的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为政府决策和管理提供更多维度、更具参考价值的会计信息。
人事档案电子化是大势所趋
人事 档案 电子化是大势所趋
说起人事档案电子化的好处,正在进行这方面课题研究的 山西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赵颖芳告诉记者,“它不但优化了办事程序,而且提高了档案的安全性。”
据她介绍,以往单位查档或开具个人证明,要先从档案库里调出档案,再打开档案一页一页翻看,办理时间至少在10分钟以上,麻烦的甚至半个小时;而电子档案系统建立后,只需在电脑中输入身份证号或档案编号,档案相关材料便可在电脑中显示出来,两三分钟之内便可搞定,复杂的也就 5分钟而已。
对于安全性的提升,赵颖芳表示,以往人事档案在被频繁地查阅、转移过程中,很容易丢失、被篡改,现在档案不用调来调去,丢失的概率要小。同时,只要有篡改,一对照电子档案,很容易被查出,有效地减少了人为涂改。
记者了解到,档案电子化带来的是全新的档案管理模式,在一定区域的人事档案管理查询系统上线后,该区域的人事档案信息将可实现共享,查询档案存放的所在地就变得易如反掌。既然实现了信息共享,这意味着人事档案业务将来可能就近办理。
在赵颖芳看来,既然档案实现了电子化,就有可能给每个存档者或存档单位生成二维码,实现业务的网上查询、网上申请,之后再通过网络直接发送过去,不用再去现场,从而实现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
此外,赵颖芳还建议,在生成电子人事档案系统后,纸质档案已经可以泰然“养老”。但是由于其分散储存浪费诸多空间,因此可建立集中管理式的人事档案馆。“届时,下级档案管理部门可将存档集体‘上交’,各存档机构的档案便可归于一处,集中存放,既便于管理又省却诸多麻烦。”
会计凭证如何形成电子档案?
1、建立财务档案库房;
2、参照国家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发布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及结合企业(部门)自身情况指定出有效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3、明确会计档案包含内容,编制财务档案明细登记表;
4、专人专管、进出(借、还)登记、按规定摆放或定期整理装箱;
5、有条件的对能扫描的原件建立电子文档库(PDF格式),方便查阅、减少原件的借阅;
6、由IT部门协助对电子文档库设置共享权限级别。
一、新《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
第八条 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单位内部形成的属于归档范围的电子会计资料可仅以电子形式保存,形成电子会计档案:
1、形成的电子会计资料来源真实有效,由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形成和传输;
2、使用的会计核算系统能够准确、完整、有效接收和读取电子会计资料,能够输出符合国家标准归档格式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设定了经办、审核、审批等必要的审签程序;
3、使用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能够有效接收、管理、利用电子会计档案,符合电子档案的长期保管要求,并建立了电子会计档案与相关联的其他纸质会计档案的检索关系;
4、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电子会计档案被篡改;
5、建立电子会计档案备份制度,能够有效防范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人为破坏的影响;
6、形成的电子会计资料不属于具有永久保存价值或者其他重要保存价值的会计档案。 第九条 满足本办法第八条规定条件,单位从外部接收的电子会计资料附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规定的电子签名的,可仅以电子形式归档保存,形成电子会计档案。
二、新《管理办法》在会计档案的范围、保管、移交、销毁等方面对电子会计档案均进行了相应规定,主要包括:一是将电子会计档案纳入了会计档案的范围,规定会计档案包括通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形成、传输和存储的电子会计档案。二是规定满足一定条件时单位内部生成和外部接收的电子会计资料可仅以电子形式归档保存。三是要求电子会计档案移交时将电子会计档案及其元数据一并移交,且文件格式应当符合国家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特殊格式的电子会计档案应当与其读取平台一并移交。四是要求电子会计档案的销毁由单位档案管理机构、会计管理机构和信息系统管理机构共同派员监销。
电子会计档案的规定有哪些
电子会计档案的规定:
(1)单位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手段管理会计档案。
(2)电子会计档案的基本质量要求:
①形成的电子会计资料来源真实有效,由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形成和传输;
②使用的会计核算系统能够准确、完整、有效接收和读取电子会计资料,能够输出符合国家标准归档格式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设定了经办、审核、审批等必要的审签程序;
③使用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能够有效接收、管理、利用电子会计档案,符合电子档案的长期保管要求,并建立了电子会计档案与相关联的其他纸质会计档案的检索关系;
④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电子会计档案被篡改;
⑤建立电子会计档案备份制度,能够有效防范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人为破坏的影响;
⑥形成的电子会计资料不属于具有永久保存价值或者其他重要保存价值的会计档案。
(3)仅以电子形式保存,形成电子会计档案。
①单位内部形成的、属于归档范围的电子会计资料,符合电子会计档案基本质量要求的,可仅以电子形式保存,形成电子会计档案。
②单位从外部接收的电子会计资料,符合电子会计档案基本质量要求、附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规定的电子签名的,可仅以电子形式归档保存,形成电子会计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