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电子化管理的思考
在进行档案电子化管理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目标与需求:首先需要明确电子化管理的目标和需求,例如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方便信息检索和共享,减少纸质档案的占用空间等。
2. 技术选择:选择合适的电子化管理技术和系统,包括档案扫描、数字化存储、文档管理系统等。需要考虑技术的成本、易用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等因素。
3. 数据整理与归档:在进行电子化管理之前,需要对现有的纸质档案进行整理和归档,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可以制定规范的分类和命名规则,方便后续的检索和管理。
4. 安全与权限控制:电子化管理涉及大量的敏感信息,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备份和灾备等。同时,需要设定不同用户的权限,确保只有授权人员能够访问和修改档案信息。
5. 培训与意识普及:对于使用电子化管理系统的人员,需要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指导,使其能够正确使用系统进行档案管理。同时,需要普及电子化管理的意识,让所有相关人员了解其重要性和好处。
6. 监督与评估:建立监督机制,对电子化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确保电子化管理的效果和持续性。
总之,档案电子化管理需要综合考虑技术、安全、组织和培训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以实现高效、安全和可持续的档案管理。
档案数字化和数字档案工作的思考及设想
档案数字化和数字档案工作的思考
⑴领导决策阶层积极辅助完善档案数字化管理
相关部门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性,对于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予以全力支持辅助,创造出一套与当前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方法。首先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比如可以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绩效考核中去,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同时加大在软硬件方面的投入,为保证相关部门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正常进行提供良好的基础,软硬件设施的完备加上制度的辅助作用,会加快我国对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朝着规范、科学化方向发展。
⑵加强相关人员专业素质培训
要想真正实现信息化的管理,就需要拥有一支爱岗敬业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决策层应当建立一支专门的具备计算机技能、对软件开发和利用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为他们建立专门的科室,时时信任他们,建立相应的绩效管理制度,任务分解到个人,使他们做到各司其职。并且及时的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培训,有条件的话可以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来进行讲座,及时发散他们的思维,生活上关心他们,让他们真正做到踏踏实实搞研究,为相关部门实现真正的档案数字化管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⑶及时更新完善相关信息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经过这么多年的演变,信息量之大难以估量。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信息的管理工作大势所趋。以往传统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者缺乏对档案系统的管理理念,对信息的更新不能做到既准确又及时,这就使得网络化档案管理工作趋于紊乱。因而应该加大对信息的管理力度,让工作人员改变以往事后整理数据的习惯,真正融入到收集资料的大潮中去,做到事前进行介入、参与事中去、事后及时跟踪,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更新完善相关信息,从而确保各部门档案管理工作正常进行。
⑷资源为本、高效利用、依法治档
档案主要用于对相关信息进行完整、真实的记录,旨在为相关部门工作提供相关信息,只有信息足够准确,才能真正实现档案本身的作用。而且,在网络不断发展的时代下,需要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法律知识方面的培训,各部门营造出一种依法治档的氛围,使得相关工作人员拥有较高的法律意识,比如可以组织时间进行法律方面的辩论会,或者将法律知识纳入考核绩效等方式,推动各部门向着法制化、制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大力倡导人们使用该平台,向他们讲解该平台的优势所在,这种平台的建立真正为社会各部门实现网络化管理建立了良好基础。
⑸建立数字电子档案
加强档案数字化管理可以建立相关数字电子档案。数字电子档案一般以磁性材料为载体,将信息录入到光盘中,也可以将信息直接储存在电脑硬盘中。这种数字化电子档案的管理方式,可以让人们随时进行读取和下载,为人们获取信息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这种数字信号为主的信息也较容易被人随意改动,对此可以规范相关的管理标准,设立特定计算机技术人员进行信息的管理工作,必要时可以对文件设置密码,以防资料信息被盗或丢失。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论文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论文
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对档案管理者的专业素质的培养,档案管理者应当具备一定的对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了解,能够有效管理信息化后的档案。
摘要: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了,我国档案管理面临一次巨大的变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为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完善提供了契机,但同时也提出了挑战。目前,我国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本文就我国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如何进一步发展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传统的以纸质为媒介,通过人工录入方式进行的档案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了。我国档案管理只有实现转型,才能符合事业单位实际发展的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我国档案界已经有很多人开始探索实现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的有效途径了,真正实现这个目标任重而道远。
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全球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使得大部分事业单位开始了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在建设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的阻碍。首先,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档案管理在一个事业单位的运行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档案定时的分类整理使得事业单位的工作变得清晰,同时也提高了资源的共享程度。然而,很多档案的使用者或者事业单位的领导者没有一个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清晰的认识,忽略了对单位档案管理的建设,资金投入过少使得档案管理的软硬件水平不能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素质能力过低。其次,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有限,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在对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加工的过程中出现过多重复劳动。目前,我国的档案开放比例很低,数据库容量少,巨大的信息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最后,缺少符合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要求的系统,软硬件设备不能满足事业单位大量的档案信息的要求。
二、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方式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存在问题是正常的,可是我们不应该忽略问题的存在,反而应当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然后进行解决。为了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的社会发展,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寻找问题根源并且进行解决,以便满足档案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1.制定有效安全的档案管理制度
档案的作用是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方便快捷完善的信息资源,为档案使用者提供最好的服务,其中很多内容是单位的秘密文件,所以应当制定一套有效安全的档案管理制度来保证档案安全,消除虚假信息隐患。档案部门应当加大对内外网的检测,对上网的档案进行严格把关。同时档案使用者应当将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档案管理者也应该吸取档案使用者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
2.加大对档案管理的软硬件设施建设
传统档案多为纸质资料,这为档案的采集、储存、保护带来极大的不便。与此同时,信息化的发展允许将大量的资料通过电子录入的方式进行储存,档案储存所需的空间变小,对档案的整理及存储环境的要求也变得简单。这就需要事业单位拥有一套完善的、功能全面的、容易操作的软硬件设备。
3.加强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培养
由于信息化渗入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管理的范围也扩大了,因此对档案管理者能力的要求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对档案管理者的专业素质的培养,档案管理者应当具备一定的对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了解,能够有效管理信息化后的档案。事业单位应该注重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对其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对档案管理者进行专业能力的考核。
三、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档案管理的工作变得简单
由于传统档案以纸质资料为主,纸张容易变脆老化,对资料进行采集、整理、储存、保护的过程量太大。信息化之后,档案多以文字为主,管理人员通过建立电子网络平台,电子录入的方式即可实现对档案的收集整理,而且信息所占的空间变小,便于储存及管理,同时之后的档案管理工作变得简单易行,只需对系统进行定期维护即可。
2.档案使用者使用更加方便
过去使用档案需要档案使用者从大量的资料中找寻,工作量极大,找到自己所需非常的不容易。当档案实现信息化后,档案使用者通过网络输入关键词进行检索就可以从大量的资料中找到自己所要找的资料,同时使用者也不必亲自到档案室寻找,提高了档案信息远程化传输,极大地提高了管理以及办公的效率。
四、总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档案管理的要求。档案管理只有进行改革,转变档案管理模式才能形成高效便捷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但是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与其他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能很好地满足大众的需求,因此,需要事业单位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完善,同时也需要计算机软硬件公司设计生产专业有效的档案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朱蕙宏.关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探讨[J].大科技.2015.(4):5-5,6.
[2]粟盛民.提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法策略[J].东方企业文化.2013.(16):128-128,129.
[3]郄波.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14):71-71.
【摘要】
信息技术实现了事业单位数字化管理档案,为事业单位管理档案提供了许多便利。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形成新的环境,并面临新的问题。事业单位应结合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特点,总结信息技术带来的影响,并制定针对性应对措施,完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引言
随着档案管理工作量不断增加,传统档案管理的弊端不断显现,信息技术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技术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从纸质化向数字化转变,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但是,档案管理信息化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档案管理面临内外部威胁,档案管理工作也呈复杂化、多样化和个性化趋势发展,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也暴露出新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普及和信息技术发展,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设施日趋完备,为档案管理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但是,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投入不足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档案管理系统需要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更新而不断完善,事业单位也需要长期保证资金投入,及时更新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备,减少系统漏洞,保证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但是许多事业单位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缺少科学认识,不愿在档案信息系统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导致系统软件和设备长期未更新,信息化设备和技术无法完善,限制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档案管理系统存在许多的威胁。
(二)人员问题
档案管理信息化包括许多先进的技术,档案管理也应由专人技术人员负责。而许多事业单位认为档案管理信息化仅仅为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转变,管理人员只需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即可。因而多数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多为自理老、传统档案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虽然这类管理人员具备过硬的档案管理能力,但是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不足,无法满足信息化管理档案需要。如利用信息技术管理档案的能力不高,影响档案收集和存放,进而影响档案资料的准确性,使信息技术难以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中得到发展。另外,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需要日常维护,对管理人员的计算机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三)档案信息化建设缺少针对性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极具专业性的工作,它需要以事业单位的情况为基础,才能保证档案管理系统发挥作用。但是部分事业单位忽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特殊性,根据“拿来主义”原则生搬硬套其它单位的经验,把其它部门档案管理方式应用于本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导致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缺少针对性,浪费单位的资源。对影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并影响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四)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漏洞多
由于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维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对于档案信息化操作的各种手法及流程不熟,档案管理操作容易出现差错,导致档案损坏,造成数据丢失。
二、加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
事业单位领导及工作人员需要正确认识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地位和作用,重视系信息化系统建设与投入,引进现代化管理设备,完善信息系统软件和硬件设施,保证档案管理设备齐全、充足,符合信息化管理档案工作要求。依据科学有序原则存放不同门类和不同载体的档案,方便日常查找使用,保证突发情况即使抢救档案。建立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还应建立规范化电子档案接受系统,方便对各类型档案进行数字化录入和管理,也方便事业单位实现电子化查询档案的全文信息,提供信息系统的服务效率和质量。
(二)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而言,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对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重点提高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信息化管理档案的工作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符合实际工作需求的人才。事业单位也需要从思想上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树立信息化管理档案的意识,让所有工作人员重视信息化档案管理以及信息化管理档案应注意的事项。最后,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考核,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激发工作人员自我提高的意识,主动完善技能,使个人能力符合岗位要求,符合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求。
(三)加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
对于盲目套用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行为,需要开发完善档案管理工作所需的硬件设备与开发好适合本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应用软件工作同步进行,互相配合。如制定符合本单位发展的档案管理信息化总体规划,结合本单位实际人才信息需求,建设符符合本单位档案管理工作需求的管理模式的,提高的档案管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使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根据本单位档案管理工作需求变化而调整。
(四)制定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是资金、人才投入,还需要建立一套符合本单位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和流程,根据流程对档案管理工作加以规范和控制。如每个部门的日常工作流程涉及的信息、档案存在较大的差别,事业单位可要求各个部门根据工作需要设立不同的信息资源库,方便部门内部档案和信息快速共享、流通,工作人员可根据需要快速查询获取目标档案,提高档案管理系统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减少操作错误,避免档案受损造成档案丢失。
三、结语
事业单位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抓住信息技术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的便利,积极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同时事业单位也需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以及应用信息技术管理档案后产生的新问题,从软件和硬件设备、人员、管理制度多个层面分析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结合本单位情况完善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充分发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鑫.关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3:290.
[2]粟盛民.提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法策略[J].东方企业文化,2013,16:128-129.
[3]张晓伟.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相关方法[J].科技传播,2015,21:142-143.
【浅论档案信息化管理】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
一 电子档案的定义 电子档案是由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的档案,是用来区别于一些客观存在的档案实体,是将实体档案信息以字节、比特方式表示并使之在电脑网络上流动,只有引入正确的软件、硬件与足够的背景细节,这些字节与比特方可随机定位到用户所在的网络终端,以可被理解的文字、数字、图像、图表、符号等显示用户所需求的档案实体的真实信息。
二 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1.提高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
实施档案管理信息化后,部门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不再是目录的打字员和档案的保管员,可以更好地从事档案的收集和编研工作,提高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
2.有效地提供服务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科技人员可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查阅档案资料,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档案资料的电子化更便于科技人员的二次利用和开发,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和竞争力,使档案管理的职能不再单纯是档案的保管,而是公司内部的信息中心。
三 推进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策略
1.建立规范体系
档案信息化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由于历史原因,档案业务基础差,案卷质量不高,特别是各类档案的著录细则相容性不强,系统软件移植性差。档案信息化工作尚无统一标准,仅着眼于某一个专业,无法全面实施、推广统一标准。同时,档案信息化使越来越多的归档“文件资料”是磁盘、光盘,档案的整理、分类、著录及有关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做到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部署、避免出现“自成体系、各自为战”的情况,要按统一的技术标准实施。
2.完善安全制度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落实都要靠人来执行,所以人是档案信息化安全的第一道保护屏障。为此,要提高档案人员的警惕性,从根本上铲除黑客对信息系统的威胁。采用身份认证、防火墙、数据备份等安全防护措施。
3.规范管理,注重实效
建立档案信息化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研究档案信息化发展方向,组织制订和修改档案信息化方面的法规、规章与标准;负责监督和检查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实施政策引导;负责指导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开放利用和安全管理。将信息化进程、计算机应用水平作为档案馆(室)目标工作考核、评比先进的条件,并逐年提高其在考核中的权重。档案局加强对各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行政监督和宏观指导。制定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保证各单位产生的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真实、完整、安全,严防违反档案法律法规行为。及时总结推广经验,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规范稳步开展。
4.电子档案的有效、实用
目前,虽然许多单位、部门的信息化进程在逐步推进,但往往忽视了档案信息化后的实用性。我们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为了更好地提供档案服务,而一些单位的电子档案修改机制尚不完善,一些档案被修改后(如声音的清晰化处理、图像的清晰化处理、文字录入错误纠正),只保留修改后的档案,而将原始数据进行了删除,降低了电子档案的留存价值,甚至对部分档案来说已丧失全部价值。还有一些单位,为了所谓的加快信息化进程,擅自不按标准操作,将存储扫描的清晰度降低,从而加快扫描速度、减少存储空间,致使所存档案不清晰或信息缺失,不能达到实际使用的要求,多数档案仍需实地查询入库的纸质资料。为了提高电子档案的实用性,我们不仅需要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进行保障,还要从计算机技术上加以规范和限制,如管理软件对操作者的权限限制,软件中对于存储图像分辨率的强制要求,通过使用计算机的签署技术、身份验证技术等,实现对管理者的操作行为进行记录及约束。总之,需要我们通过各种行政及信息技术手段,尽可能地提高电子档案的有效性及实用性。
5.人才储备原则
由于电子档案信息内容的数字化,文档处理的一体化,电子档案保存的技术化,开发利用形式的多样化,使得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这就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人才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使档案信息化建设符合正确的方向,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档案工作的需求。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信息化的实现不是档案馆(室)某一部门的工作,也不是单靠几个计算机技术人员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所有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与配合,档案队伍素质对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档案队伍计算机技能的提高是目前档案部门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档案馆(室)只有克服困难,迎头赶上,与其他行业同步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韩立涛.浅论档案信息化管理及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J].大观周刊,2011(23)
[2]李廷忠.浅论档案信息化及档案信息化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3)
〔责任编辑:庞远燕〕
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探讨
杜新瑞 李瑞
(河南石油勘探局档案馆,河南南阳 473132)
摘要 分析了电子文件的特点,通过电子文件与传统纸质文件对比,论述了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与传统档案管理之间的区别,提出了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模式。
关键词 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
一、前言
近年来,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办公自动化、标准化、网络化渐趋完善,许多日常工作都可以直接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完成,大量的电子文件从产生到完成几乎完全可以脱离纸和笔。主要包括电子文书、电子信件、电子报表、电子图纸等等。具有凭证、依据、参考作用的电子文件,有必要保存起来以备查阅利用,因此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和规范进行归档。
面对全新的电子文件管理形式,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和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因此,适应现代管理制度和信息社会的发展,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工作,对电子文件实行档案化管理成为必由之路。
二、电子文件的特点
电子文件包括形成阶段、管理阶段、处置阶段。与纸质文件比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电子文件不再是直观的纸质文件,它必须通过复杂的编码和解码过程,才能提供利用,与载体没有必然的联系,它可以复制并存储于不同介质之中,利用者只要获得允许,借助现代办公设备可以随时随地调出查阅所需的档案信息。
2)电子文件可以直接由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等现代办公设备迅速地处理和传递。
3)电子文件的利用是可共享的,而且不再受时间和距离的影响。
4)电子文件的保存条件和环境要求与纸质档案不同,它对保存场地的面积要求不高,而对环境的温湿度、防磁性等条件的要求很高。
三、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存在问题
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就是在传统档案管理经验和形式基础上,结合电子文件自身的特点,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有针对性的汲取文件中心、虚拟立卷等前沿档案管理理论,对电子档案实行文件级的管理。对本部门、本地区形成的电子文件实行社会化、自动化、网络化管理,从而实现高效、快捷的电子档案信息管理模式,并相应的成立地区性、部门性电子文件中心或电子文件档案馆。本着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原则,发挥档案部门的管理和技术优势,相对集中地保存和管理电子文件,为电子文件形成部门提供优质、稳定、安全的存储环境和空间,为社会提供真实、准确、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
电子文件一般在网络上传递、处理,它随着电子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的普及程度有逐步发展的趋势。从目前来看,电子文件的保留、处置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草稿性电子文件常常被忽视
由于处于办公自动化的起步阶段,多数单位只用电子计算机起草文件,而一旦打印出纸质正式文件,作为草稿性的电子文件就会被忽视。这些电子文件绝大多数未被保留,而是被新起草的文件或其他信息不断地覆盖、清除。
2.辅助性电子文件管理混乱
一些单位在发文时,先经过网络发送电子文件,接收单位先按电子文件承办,正式的纸质文件随后按正常发文程序发送。这些单位一旦纸质文件到手,电子文件就常常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多数单位对这部分电子文件未采取严格保管措施,人们甚至可以随意对其进行增、删、改等操作。
3.正式的电子文件归档程序不够完善
目前,大多数办公自动化系统在设计时没有档案工作者参与,因此,对电子文件的归档考虑不周,只设计了逻辑归档功能,电子文件实际上没有位置迁移,没有把这些电子文件集中下载到可脱机保存的载体上,一旦信息系统出现问题,电子文件就会被破坏,甚至全部丢失。
4.电子文件存储载体不安全
目前,很多单位的电子文件直接保存在硬盘存储器上,存取非常简便,如果系统一旦出现故障,极易造成数据的丢失。有一些单位的电子文件甚至以软磁盘作为存储介质,其可靠性和保管期限都存在较大问题。
5.电子文件生成的设备环境数据缺乏保护措施
电子文件的生成环境是很复杂的,而且电子文件对设备有依赖性。一些单位保留电子文件时,没有注意保存生成软件及设备等方面的参数,如果某系统被毁,那么由它生成的电子文件就可能难以读取。
基于上述诸多因素,很有必要加强对电子文件的前期控制,注意平时的收集和积累,为电子文件的归档和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四、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与传统档案管理的区别
1.电子档案的归档时间与传统档案不同
电子文件档案可以在文件办理结案后随时归档,或按某一时间周期定时统一归档,由文件形成部门通过网络传送给档案部门,并用电子数码签名认证,由档案工作人员接收登记,按事由原则给出档案分类号,设定拥护访问限制级别,以便用户查阅利用。这种随时归档的方式,一方面可以避免文件漏归,保证归档率和完整率;另一方面也符合电子文件自身的特点,快速便捷,还可以避免档案的流失和病毒的破坏。
2.电子文件与传统档案的归档方式不同
电子文件由于采用电子编码技术,可以编辑修改而不留痕迹,载体无法固定,某些鉴别文件的原始凭证性关键信息也可以更改,这些都使电子文件的原始凭证性辨别变得复杂而困难。因此,电子文件在形成、处理、传递和利用过程中要随时进行数字签名、信息认证、身份验证和加密保护,以确保档案部门收到的电子文件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准确性,保证电子文件的法律凭证地位。
3.电子文件在保管方式上和传统档案有差异
电子文件载体的老化变质以及新的信息媒体、新存储介质的产生和发展,都会影响电子文件的长期可读性。档案部门可以在接收到电子文件后打印出一份纸质档案以作备份,但最终的解决办法还是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文件形成部门配合档案部门,在接收到电子文件后对文件进行格式转换,以通用、统一的格式存储电子文件档案,以便将来计算机技术发展后,仍能读取以前存储的档案,保证信息资源方便利用。
4.电子文件的分类、编目等管理方式与传统档案不同
因为电子文件的特殊性,可以达到文件一级的管理,所以档案部门在接收到文件的同时,可以马上给每份文件编制一个唯一的文件号,并给出相应的分类号和档案号,根据上下行文之间的关系,再给出相关文件号,在归档的同时进行主题词标引、著录。技术条件允许时,可以编制多角度、全方位的检索工具,方便检索查询信息。用户只须给出文件分类号或主题词,即可以找出相应的文件和相关的上下级行文及附件,从而大大减轻档案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5.电子文件查询利用方式和传统档案不同
只有符合一定条件,利用者才能注册、登记成为电子文件中心或电子档案馆的会员,会员就可以通过远程登录等方式,经电子文件中心进行身份确认,确定获得许可查阅权限后,才可以查询有关的电子档案信息,并要进行借阅登记和缴纳查询费用。
五、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模式
采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以虚拟、开放、灵活的手段管理电子文件档案。
专业档案部门通过网络、计算机、图文扫描、光盘存储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各个单位产生的电子文件信息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并保管、存储符合电子文件形成部门要求的电子档案。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把日常产生的电子文件档案信息,以标准化的格式通过网络传递给档案部门,由档案部门进行分类、整理、编目,分别存储在档案部门主服务器相应的存储空间里,有必要时档案信息还可以脱机存储到其他更安全的介质上,并做多个备份,避免自然因素损坏和非法访问。
档案部门对电子文件档案信息采取维护电子文件产生原始性的原则进行管理。档案部门为信息存储单位提供信息查询功能,并进行用户确认,以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因此,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是由电子档案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对电子文件采取社会化、自动化、标准化、网络化管理,不由文件形成部门或其他非专业部门来管理。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对档案部门、对电子文件形成部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档案部门在积极参与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的同时,应和技术部门、法律界和文件形成部门密切配合,增强档案管理的法制意识,共同推进电子文件的社会化、标准化、自动化、网络化管理,加强电子文件的档案管理工作,以确保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工作快速发展,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做出应有的贡献。
On Archivalmanagement of Electronic Documents
Xinrui Du,Rui Li
(Hen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Bureau Archives,Nanyang,Henan 473132)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nic documents,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administration of electronic documentsmust be archivalized,so as to ensure proper preservation and effective application.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lectronic documents and traditional paper documents,the authors explain the necessities of archivalizatoin of electronic documentsmanagement,rais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usset forth archivalmode formanagement of electronic documents.
Key words electronic documents;archivalizatin;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