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油田公司档案数字化
新疆油田公司档案数字化是指将公司的各类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存储在电子设备中,以便于管理和检索。
数字化档案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 档案扫描:将纸质档案通过扫描仪转换为数字形式的图像文件。
2. 图像处理:对扫描得到的图像文件进行图像处理,包括图像增强、去噪、裁剪等操作,以提高图像质量。
3. 文字识别:对图像文件进行文字识别,将文字内容转换为可编辑和检索的文本形式。
4. 数据标引:对识别出的文本进行标引,包括文件名称、日期、关键词等信息的录入,以便于后续的检索和管理。
5. 数据存储:将数字化的档案资料存储在电子设备中,可以是公司内部的服务器或云端存储服务。
6. 档案检索:通过关键词、日期等方式进行档案检索,快速找到所需的档案资料。
7. 档案管理:对数字化的档案进行分类、归档、备份等管理工作,确保档案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数字化档案的好处包括:
1. 节省空间:数字化档案不再需要大量的纸质存储空间,可以节省办公空间。
2. 方便检索:通过关键词检索,可以快速找到所需的档案资料,提高工作效率。
3. 提高安全性:数字化档案可以进行备份和加密,提高档案的安全性和防护能力。
4. 便于共享:数字化档案可以通过网络共享,方便多人协作和信息共享。
5. 长期保存:数字化档案可以进行多重备份和定期迁移,确保档案长期保存和防止损坏。
总之,新疆油田公司档案数字化可以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便利性,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发展数字馆藏 加快数字化油田建设
李晓丽 王杨 王仁祥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东北油气分公司)
摘要 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是数字化油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完整、准确、规范地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利用网络,进行信息共享,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信息资源服务,是数字档案馆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方式之一。本文从东北油气分公司档案信息化现状着手,通过分析现阶段档案信息化建设成果及其应用效果、开展档案资料数字化的建设思路,简述了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在数字化油田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 数字馆藏 档案信息 资源建设
1 数字地质档案馆建设的意义
数字档案馆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诞生,使档案馆功能在信息时代得以延伸。数字档案馆作为既具有传统档案馆的基本性质和功能,又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建立数字档案数据库,以网络通道实现电子档案信息的收集、存储、管理、利用。建立数字档案馆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信息管理和利用的作用。
数字档案馆具有馆藏容量大、服务范围大、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检索便捷等特点。随着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地质档案馆传统的工作模式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从过去接收纯纸质资料转变为接收纸质和电子文档的双轨制管理,从过去的单一人工借阅转变为通过互联网实现的网上借阅,从过去的著录查询转变为全文数据的精确检索。
作为具有海量数据的地质档案馆藏,建设成数字地质档案馆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土资源部以及中石油、中石化等相继出台了地质资料电子文件管理办法,几乎所有的地质档案资料都实现了电子化,为数字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东北油气分公司地质档案馆现状
东北油气分公司20多年的勘探开发实践中,产生了大量地质资料,这些资料是油田重要的财富。由于历史原因,分公司综合档案馆保存的大部分地质资料属于未电子化的纸介质资料。2008年以来,随着东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业务的发展,地质资料的利用越来越频繁,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综合档案馆在馆藏资料的数字化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还主要是提供简单的目录检索和纸质资料的浏览、借阅,基于资料数字化基础上的网上查询浏览则还刚起步。对于即将面临的数字化油田建设的全面开展,数字馆藏的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
2010年以来,通过开展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工作,档案馆也陆续建立了《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录井图成图系统》、《岩心图文综合信息系统》等5个系统,并逐渐将东北油气分公司的地质资料在数字化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通过安全、有效的手段发布共享,使之成为科研人员共享资料。为科研人员提供技术、成果互动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馆藏资料的作用,用数字馆藏的建设为数字化油田建设打好基础。
3 东北油气分公司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果
3.1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规划和标准
近年来,中国石化加强了勘探开发领域信息化工作,各油田深刻地认识到信息化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重要作用。东北油气分公司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以建设数字化档案馆为目标,本着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油田建设同步,技术与管理并重的原则,加强档案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中国石化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全面实行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动馆藏档案数字化,进一步完善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内容的档案数据库建设,满足分公司生产科研和管理对档案资源的需求,推进档案数字化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
数字化建设离不开规范和标准,要统筹规划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借鉴兄弟单位的经验和成果,我们对电子文件的形成、归档和数字档案资源的标识、描述、存储、查询、交换、网上传输和毁物安全管理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标准、规范和制度,并严格执行。
3.2 地质档案数字化建设成果
3.2.1 完成全部馆藏资料目录数字化
2009年开始地质资料管理系统目录数据的著录,按照中石化新的地质资料分类标准,对馆藏单井资料重新定义档号规则、分类标准,用两年时间,完成所有馆藏单井、科研、物化探等资料目录的著录,每一份资料都打印粘贴上标签,实现计算机检索,并在局域网上发布。完成了地质资料的编目,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生产科研人员的查询、借阅和使用,为开展数字化馆藏建设工作打纤差液下庆尺第一部的基础。
3.2.2 完成部分资料数字化并建立录井图成图系统数据库
东北油气分公司很多历史资料无数字化电子版,特别是完井地质报告和综合录井图,这些是开展地质综合研究的重要资料。为此,从2009年到2012年间,申请成立专业项目组,开展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工作,先后完成了1500口井完井报告及录井图的数字化工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录井图数据库(图1),通过录井图数据库,建立了高效的多种技术交流方式集成的平台,方便了录井图数据综合分析和利用,为数字化馆藏建设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图1 录井图数字成图系统
综合录井图是录井过程中采集到的各项原始地质、工程数据的综合展示,是录井的地质成果总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后期开展地质综合研究的重要基础资料,如层位对比与划分、资源量预测、构造分析、生储盖组合划分、油气层评价等,是数字化油田的基石。这些资料通过应用,已经见到了很好的效果。
1)解决了以纸质形式保存到现在的综合录井资料无法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地质综合研究的问题。
2)通过对录井图的数字化和建立录井图数据库,建立了高效科学的录井图图形查询和显示平台,提高了录井图数据分析和利用水平。
3)根据入库的录井图数据、测井曲线数据等文件,采用配套的软件,通过浏览器方式,用户按照通用模版或自定义模板,回放显示气测综合图、录井综合图、岩心综合图、油层综合图等图形。
4)通过数据接口为勘探数据库综合系统、开发数据库综合系统提供数据支撑,开展科研应用分析。
3.2.3 完成实物资料清理、扫描并建立岩心图文综合信息系统
2010年开展了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工作,对所有库存岩心、岩屑等进行清点核实,建立实物资料台账及存放信息数据,并结合各井的基本信息,最终形成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图2)。
图2 实物地质资料清理数据系统
岩心扫描工作完成全部库存岩心的扫描和纸质的岩心描述报告录入工作,建立了东北油气分公司岩心图文综合信息系统(图3)。
图3 网络数字化岩心图文综合信息系统
建立岩心网络图文综合信息系统是实现岩心保护和利用完美统一的有效方法。岩心成像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岩心宏观、显微图像的高分辨率采集,运用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数学地质方法,建立网络岩心库,实现了岩心图文资料及相关地质资料的永久性保存、综合管理及处理等功能,并实现注册终端用户对岩心图文资料的网络浏览、编辑和下载综合利用(图4)。
图4 岩心综合图
4 数字化馆藏资料在数字化油田建设中的作用
数字化油田是以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等为手段,以安全稳定的信息数据为支撑,全面实现油田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全方位、全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油田的建设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即数字化阶段、网络化阶段、可视化阶段、自动化阶段、决策智能化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就是数字化阶段,是建立数据标准和数据模型,通过建立大量的专业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将油田企业积累的历史数据和现有的生产、经营管理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整理到数据库中。这些数据包括各种资料、档案、文字、图像、语音等信息,可以满足用户的简单查询和分析。因此,建设数字馆藏,是建设数字化油田的基础。无论是勘探数据库、开发数据库,都离不开数字地质资料的支撑,可以说数据是数字化油田的生命。例如,石油勘探一般由野外数据采集、地震资料处理、资料解释3个流程组成,依托高性能计算平台,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完成找储油构造、定井位的重要任务,而支撑这些平台的就是背后海量的地质数据资料。
近几年,我们通过开展对馆藏完井地质报告及附图的数字化工作,既保证了原始资料的安全,又方便对馆藏地质资料的管理和利用,并能为后续的信息化建设以及科研应用提供内容丰富、质量可靠的信息源。借助对录井综合图、岩心综合图、油层综合图、气测录井图的数据分析,完成相关工作,在实际生产中也已开始应用,极大地方便了科研人员工作。
在2013年对十屋油田的老井复查工作中,科研人员借助录井图成图系统,利用这些已数字化的录井图,进行老油田矿区的单井岩性分析,测井图合成对比等技术,完成了相关储层的技术评价,为储层标定等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在项目的岩性对比工作中,科研人员在办公室直接登录岩心图文综合信息系统,调取相关岩心资料,完成相关科研工作。
在解决腰英台油田的高含水、低渗透、递减快的课题中,科研人员在系统中集中提取了腰英台油田所有井的化验分析资料,结合系统的岩性分析等相关功能,完成了课题研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录井图成图系统和岩心图文系统的成功应用,表明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工作在油田的勘探开发工作中、在数字化油田的建设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 小结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档案数字化资源建设,它涵盖档案资源信息输入、管理、输出三部分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因此要抓好纸质资料及数字资料的归档管理(含接收、整理、审核等)、档案馆内各项职能管理(如保管、保护、储存、统计等)、档案资料的综合利用(包括传递、发布、检索、利用等)。在这方面,东北油气分公司数字档案馆建设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特别是在资料的数字化和输出两个方面有了明显进步,下一步要完善软件功能,强化管理部分。
在开展数字地质馆藏建设的同时,要时刻不忘其为数字油田建设支撑的根本,要积极扩展其数据格式应用范围,让数字地质馆藏保障数字化油田的建设。从目前的地质应用分析,其前景是广阔的。
数字地质馆藏建设既要突出油田主营业务的特点,也要突出地质资料数字化的特点,数字馆藏要符合勘探开发、科研生产对地质资料的总体要求,也要符合信息技术的需要,比如数据格式的标准化。数字地质馆藏要与传统档案管理紧密结合,档案馆要与科研生产单位紧密配合,以保证数据资源的完整性、规范性、正确性。要加强软件平台的开发,保持系统的实用性、灵活性、开放性和稳定性,从而达到建设、发展数字地质馆藏,加快数字化油田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于丽娟.国外数字档案馆建设概况[J].中国档案,2003(3).
新疆有哪些档案数字化加工公司有实力的?
新疆华兴影捷档案管理(以下简称公司),公羡判司成立于2005年,注册资金600万元人民币。如今已经发展成为集:档案知识培训、档案管理咨询、档案馆(室)整体规划建设,档案馆(室)设备供应、档兄缓改哪皮案数字化加工、档案管理系统销售、数据安全、数据容灾备份为一体的档案数据服务供应商。
数字岩心库建设
陈艳丽
(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档案管理处)
摘 要 岩心是油田油气勘探开发最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岩心被取至地表后会逐渐失去其原始的真实面貌,岩心数字化可永久完整地保存岩心的原始图像信息,数字岩心库建设是实物岩心库必不可少的有益补充。数字岩心库建设以岩心数字化为出发点,以资源共享和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效率为目的,实现岩心资料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和数字化。数字岩心库建设主要包括数字岩心的观察、与岩心相关数据库的查寻、岩心描述解释数据库的建立等。加大数字岩心库建设力度,对于夯实科研生产基础和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岩心数字化 数字岩心库 油气勘探开发档案 实物档案 数字档案馆
岩心是通过钻井取心获得的最直观、最真实、最可靠地反映地层地质特征的第一性资料,是油田的宝贵财富。岩心本身包含着与油气勘探开发密切相关的丰富地质信息,岩心的观察与分析是油田油气勘探开发各项研究的基础。通过岩心的观察与分析,可以了解古生物特征,以确定地层时代和进行地层对比;可以认识地层的岩性、颜色和岩石的结构构造,以推断其形成环境和预测有利储层发育区;可以掌握地层含油气性及岩石物性,以研究储层岩性、物性、电性及含油性的关系,等等。特别是目前,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勘探难度越来越大,大型易于发现的构造油气藏越来越少,以地层-岩性为主的隐蔽油气藏成为油气勘探的主攻方向。隐蔽油气藏勘探需要对岩性和地层有更深入的认识,岩心的观察与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岩心数字化的必要性
岩心被取至地表后,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岩心终将不可避免地逐渐失去其原始的真实面貌。
一方面,岩心在地下温度和压力都较高的环境下处于稳定状态,而取至地面后,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而不断遭受风化侵蚀,使得岩心的颜色、理化特征以及含油性等逐渐发生变化。特别是一些特殊岩性的岩心更容易遭到破坏,如弱胶结的岩石更易发生破碎和风化,盐膏岩更易发生潮解和溶蚀等。此外,在我国西北和东北等寒冷地区,因岩心内部水分结冰对岩心造成的冻胀风化作用更是岩心加速风化的主要原因,被称为“岩心第一杀手”[1]。
另一方面,在岩心观察过程中,岩心的多次搬动易使其发生破损和错位,尤其是重要层段的岩心由于多次取样而变得不完整。岩心资料的唯一性使得它不可复制和再生,一旦损毁就不复存在,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此外,传统的粗放式岩心管理模式虽然基本能满足科研和生产的需要,但其管理方式已落后于时代,并在使用、保护和成果共享上存在一定的弊端,不利于研究工作的深入。特别是科研人员为了看一口井或一小段岩心,需到饥帆岩心库翻动大量岩心,劳动强度大且工作效率低,而且由于冬天天气寒冷而不适合岩心观察也给科研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和信息技术的逐步推广应用,使得大容量的岩心综合数据信息传送成为可能,相应地也给岩心的信息化管理和保存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了有效地抢救原始岩心资料,保护其原始图像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充分发挥岩心这一珍贵地质资料在油田生产、科研和管理中的作用,岩心数字化势在必行。岩心数字化后不仅能较为完整、及时地保存岩心的原始图像信息,弥补因岩心风化、破碎及采样等造成的损失缺陷,从而达到永久保存岩心图像的目的,而且通过数字岩心库和网络信息化拆亩建设,可实现岩心图文信息资料的远程化和网络化应用,实现岩心资源的共享。广大科研人员将不再受天气、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方便快捷地观察和研究岩心,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岩心资料的利用率,而且将更大程度地挖掘岩心资源的科学价值,促进油田勘探开发事业更好地向前发展。
2 数字岩心库建设
数字岩心库建设以岩心数字化为出发点,以资源共享和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效率为目的,实现岩心资料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和数字化。基于网络计算机技术旅肢森的数字岩心库软件的设计开发已有较多尝试[2 ~ 6],且在当前国际大陆钻探项目中,已通过网络实现了扫描岩心图像的资源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国内外科学家的工作效率[7],数字岩心库建设已具备基本条件。数字岩心库建设主要应包括数字化岩心的观察、与岩心相关数据库的查寻、岩心描述解释数据库的建立等。
2.1 数字岩心的观察
岩心本身就是一个可视化的实体。在我国油气勘探初期,人们曾尝试将岩心图像以照片或录像带的形式保存起来供科研人员使用,在油田的勘探开发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其缺陷是成像周期长、保存时间短、传输和出版印刷也极为不便。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出现的彩色岩心图像扫描及分析技术[8],利用彩色岩心扫描仪对岩心表面图像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和存储,不仅拓展了岩心档案资料的保存方法,而且其提供的高质量岩心图像资料为岩心的观察描述以及油气勘探开发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岩心出筒后通过岩心图像扫描,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岩心原始图像信息的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后期由于取样分析等对岩心造成的破坏。把单幅的岩心图像按岩心的出筒自然顺序,根据深度从顶部到底部进行拼接,形成岩心各筒次的纵向柱状岩心图像,按照深度标记分段,并把岩心精细描述分别粘贴到对应位置上,制成图文并茂的岩心图件。为进一步深入观察岩心,可将所有岩心纵向剖切,并进行抛光处理,然后精细采集剖切面图像信息,使科研人员看到的岩心图像更清晰。
通过彩色岩心图像扫描分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可使岩心图像资料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管理,高分辨率的岩心图像基本满足了常规岩心观察研究的要求,实现网上观察和研究岩心,利于岩心资料的进一步交流和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岩心资料的利用率。
2.2 与岩心相关数据库的查询
岩心扫描图像给人以直观的形象,科研人员可对岩石颜色、岩性、沉积构造和含油性等特征进行观察,但对其物性、确切的矿物组成和精确的岩石定名等,只能通过进一步的测试分析才能确定。所以,需将油田的勘探开发数据库连接到数字岩心库中,将取心资料和分析化验、录井、测井、试油和钻井等图文资料结合起来作为整体的信息系统,使宏观的岩心观察与微观的测试分析及相关的石油地质资料相结合,真实、直观、全面地反映岩心的地质特征,为油田勘探开发生产和研究工作提供支持。
2.3 岩心描述解释数据库的建立
岩心描述解释数据库应建成动态数据库。由于每个人的专业、研究方向、经验及水平等不同,所以,从岩心中所提取的信息量也不一样,对同一块岩心的描述与认识也存在差别,特别是在进一步判断岩心的形成环境及推断其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中则会有更大的分歧,这在科研工作中是正常的。所以,数字岩心库系统应提供一个大家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该平台,各个岩心观察者可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由于岩心观察者的研究成果的发表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数字岩心库档案管理人员应与岩心观察者保持联系,及时将其研究成果补充到该数据库中。这一方面体现了岩心观察分析在油田勘探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和对岩心观察者劳动成果的尊重,另一方面也为后来的岩心观察者提供借鉴和参考,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3 结语
数字岩心库建设是当前油田“数字化油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国家数字档案馆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是实物岩心库必不可少的有益补充。近年来,国内各大油田[1,8 ~ 14]普遍开始尝试岩心数字化工作,其中长庆油田 2011 年建成了亚洲最大的数字岩心库[9]。但由于数字岩心库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以及多学科交叉技术的支撑,难度较大,目前国内的数字岩心库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但为进一步挖掘岩心这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在勘探开发中的价值,必须进一步加大数字岩心库建设的力度,这对于夯实科研生产基础和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杨卫东 . 中国石化西北岩心库完成扩建 [N]. 中国石化报, 2007.11.27.
[2] 郭雅芬,过仲阳 . 基于 WebGIS 的岩心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16(13):177 ~ 178.
[3] 程潇,吴晓红,滕奇志等 . 基于 Web Service 岩心图像分析管理系统的研究开发 [J]. 微计算机信息, 2008,24(6-3):7 ~ 8.
[4] 郑胜利 . 岩心图像数据库应用软件的设计 [J]. 石油仪器, 2006(6):72 ~ 73.
[5] 刘望明,宋凯 . 岩心扫描成像技术及其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 [J]. 录井工程, 2006,17(增刊):42 ~ 43.
[6] 秦志强 . 中原油田岩心管理系统 [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1 ~ 79.
[7] 苏德辰,王维,孙爱萍等 .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岩心扫描图像数据库及共享 [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6,31(4):575 ~577 .
[8] 岳玉山,曹学良 . 岩心扫描与岩心图像分析技术应用 [A]. 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文集 [C], 2004,1 ~ 19.
[9] 先朝阳,李满富 . 亚洲最大数字化岩心资料中心昨日在长庆油田投运 [N]. 甘肃日报, 2011.06.27.
[10] 王志田,修云峰 . 大庆数字化岩心信息库投用 [N]. 中国石油报, 2007.09.24.
[11] 罗建东,于秀梅 . 吐哈录井工程公司推广应用高分辨率岩心扫描技术 [N]. 中国石油报, 2007.07.27.
[12] 刘锋,张红梅,秦恩鹏 . 吐哈油田网络数字化岩心库建设 [J]. 新疆石油地质, 2005,26(2):215 ~ 216.
[13] 许忠,邵黎飞 . 数字岩心试验系统落户吐哈油田 [N]. 中国石油报, 2008.07.04.
[14] 李秀国 . 浅谈对岩心进行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现代化科学管理 [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18):124.
数字油田的专家介绍
⑴ 王权大庆油田信息中心副主任。数字油田概念的主要提出者、理论奠基人和积极实践者,堪称中国数字油田的旗手,活跃在石油石化行业和大型企业信息化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1990年本科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物探专业,早年从事物探工作,后逐渐转向IT专业。2001年3月至2002年4月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喊锋铅以访问科学家身份进修IT技术与管理。2003年研究生毕业于天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从最底层的地震勘探放线工干起,曾任物探解释员、程序员、数据库管理员、系统分析设计员、项目负责人、销售负责人、项目经理及主管、部门主管等职。参与和主持过大量软件开发项目、大型企业网设计、超大规模信息系统集成、信息规划等工作,实际经验丰富。2003年所著《大庆油田数字油田模式与发展战略研究》是对数字油田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文献郑好之一,为各方专家、学者和石油信息化建设工作者所认同,在石油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该文进一步划分了广义数字油田和狭义数字油田的概念,提出了著名的“数字油田参考架构(DORA)模型”,同时对建设数字油田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估。2005年所著《对大型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被广泛应用。近年来专注于数字油田的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两化融合、智能油田与智慧油田、油气田物联网与云计算应用等领域。⑵ 高志亮长安大学数字油田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科技部资环领域863计划评审专家组成员,陕西省工业余信息化信厅“两化”融合专家组专家。主要从事地球物理非地震找油与油气地质研究,撰写的《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中生界油气聚集与勘探》专著,对当地油气勘探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参与《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兴隆台油层超稠油油藏地质研究》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2005年以来专项从事数字油田收集、整理、研究工作。研究了中国所有数字油田学者的文献,总结了各类理论、观点与技术,编著了《数字油田在中国》,提出了独到的数字油田基本理念和思想。编制了中国数字油田建设总图,确立了数字油田建设的五大工程;认为数字油田的核心技术就是如何准确、高效地把数据转化为油气信息,以寻找更多的油气资源和发现剩余油,提高采收率,从而延长油气田的生命周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⑶ 段鸿杰博士、教授,中国石化胜利石油管理局信息中心副主任。2001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采矿工程专业,2002年于胜利石油管理局博士后工作站入站,主要从事油田信息化技术及应用研究,在站期间荣获“胜利油田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组织开展“数字油田关键技术研究”、“基于MES为基础的PetroDW研发及应用”国家863科技攻关项目2个,“中国石化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数据模型研究与建设”、“中国石化油田企业胜利数据中心试点”、“中国石化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数据模型标准编制与宣贯”等中国石化项目5个,组织完成了胜利油田“十一五”、“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编制。曾发表数字油田相关论文十余篇,2010年荣获“中国石化‘十一五'信息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⑷ 李剑锋中石化信息管理部副主任。2006年发表专著《数字油田》,系统地讲述了数字油田的由来、概念、发展现状、相关技术及未来发展前景等诸多基祥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第1章阐述了数字油田的缘起;第2章为数字油田的概念、分类及系统架构;第3、4章为数字油田主要业务流程和信息技术;第5章为数字油田数据库技术;第6章为数字油田的虚拟现实与网络技术;第7章为数字油田的信息安全技术;第8章为数字油田与油田的经营管理;第9、10章则分别叙述了数字油田工程的实施纲要与发展展望。⑸ 高玉龙长庆油田数字化与信息管理部副主任、党委委员。为了建立适应长庆油田快速发展的高效管理运行机制,2008年长庆油田提出了油田数字化管理理念,开创了油田管理现代化的新局面。长庆油田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整体上可分为三大块:一是前端以基本生产单元过程控制为核心功能的生产管理系统。重点实现对单井、管线、站(库)等基本生产单元的过程控制和管理。二是中端以公司层面生产指挥调度、安全环保监控、应急抢险为核心功能的生产运行指挥系统。三是后端以油气藏管理、经营管理为核心功能的决策支撑系统。在生产工艺流程优化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与劳动组织架构相结合,合理划分生产单元,按生产流程设置劳动组织架构,实现生产组织方式和劳动组织架构的深刻变革。把油气田数字化管理的重点由后端的决策支持向生产前端的过程控制延伸,最大限度的减轻员工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安防水平。⑹ 张志檩河北安平人,原中石化信息管理部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著名专家。曾任中国石油化工股份信息系统管理部副主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委委员,中国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成果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分会常务理事,计算机化工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工作30多年来,共组织和参加开发了上百项科研成果,获得几十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二等、三等奖以及现代化管理成果奖。2006年发表专著《数字油田》(与李剑锋等合著)。还著有《信息技术应用读本》、《常用信息技术词典》、《计算机应用信息系统安全设计》、《化工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等多部专著。⑺ 李清辉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公司数据中心总工程师,著有《数字油田信息平台构架》,本书比较系统地讨论了数字油田信息平台的设计、实现及应用方法,包括油田信息平台的基本概念、研究背景、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晨趋势;油田信息平台的总体构架;主要平台的系统构架、设计方法以及应用实倒.油田信息平台的集成应用方法;油田信息平台开发相关理论与技术。⑻ 毛峰清华大学教授,著有《数字油田的理论、设计与实践》,本书是地球信息科学基础丛书之一,是一本探讨“数字地球”技术在石油石化企业及其下属油田中应用的理论技术著作。⑼ 常冠华大庆油田勘探部主任工程师。著有《数据库新技术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以大型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为例,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数据库新技术的应用。书中介绍了新技术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实现方法与技术,深入分析和研究了这些新技术的实施过程与开发经验,列举了应用实例并指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数据库新技术在油气勘探领域的应用及最新进展,内容包括面向对象数据库、Web数据库、主数据库(数据银行)、联机分析处理、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技术,并深入分析和研究了勘探数据的流程、专业数据库、勘探主数据库、项目数据库等实施数据集成和专业应用软件集成的技术,列举了应用实例,指出了数据库技术的新应用及其未来发展。⑽ 熊华平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高级专家。合著《数据库新技术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⑾ 陈新发现任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总经理、新疆克拉玛依市市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石油学会理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新疆石油学会理事长、新疆地质学会副理事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专家顾问团矿产与能源专家、《新疆石油地质》编委会主任、新疆企业家协会执行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著有《数字油田建设与实践:新疆油田信息化建设》,本书系统地讨论了数字油田规划、实施、管理的方法,以及在新疆油田实践的成果。在系统地介绍了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概念、体系架构后,详细地介绍了油田信息规划、信息标准化、数据资产建设、业务应用系统集成、空间信息集成等技术,并探讨了如何进行油田知识管理,以及这些技术在新疆油田信息化建设与实践中取得的成果。⑿ 刘希俭现任中石油信息管理部总经理,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1982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1990年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历任大庆物探公司副经理、大庆能源公司经理、大庆石油管理局副局长、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科技与信息管理部总经理、中国石油集团信息管理部主任。组织制定了中国石油信息技术总体规划,并组织完成了中国石油多个信息化工程改造和建设项目的实施工作。研究领域:信息化商务管理和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等。著有《石油石化行业科技规划计划编制方法 》、《企业信息化实务指南》、《石油石化行业技术创新成果评价方法》、《中国石油信息化管理》等。积极倡导数字油田建设,推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实施地球科学与钻井系统(A1)、上游生产信息系统(A2)、地理信息系统(A4)、数字盆地系统(A6)、ERP等系统,为中国数字油田和数字化工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